马鞍山和县紫峰华府小区陶先生一家期盼的新房入住计划,因一次意外的排气阀渗水事故而被打乱。积水从大门涌入,导致室内门框、墙面、衣柜等多处受损,初步估算直接损失达3万元。这起看似棘手的邻里纠纷,在社区网格员的日常巡查中被及时发现,并迅速启动调解程序,最终得以圆满化解。
调解员联合物业专业人员实地勘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明确水工因操作不当需承担主要侵权责任。面对双方情绪对立,调解员采取“背对背”沟通策略,一方面引导陶先生理性维权,另一方面向水工阐明法律后果。在充分沟通基础上,调解员提出兼顾双方利益的折中方案——通过描述水工的实际困难引发陶先生共情,最终陶先生同意接受部分维修(费用约1.5万元),双方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书》,纠纷彻底解决。
这起案例是和县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和县投资200余万元打造1400平方米的县综治中心,将“和”文化融入建设理念,整合资源、化解矛盾、服务民生,构建了“一站式”解纷和“一网统管”治理新格局。

图为和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接受群众的咨询 赵明 杨旭 摄
中心科学规划空间功能:一楼设综合调解室、仲裁庭等,实现矛盾快速受理与就地化解;二楼为指挥调度与综合办公区,集成网格化管理、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等功能。通过深度整合县诉调对接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5大平台资源,并采用“常驻”(法院、公安等8部门)与“轮驻”(城管、妇联等11部门)相结合模式,汇聚19个部门及6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力量。今年以来,中心已接待群众2364人次,成功调解纠纷462件,调解成功率89%,涉及金额1658万元,有效防止了矛盾升级外溢。
和县着力构建多元解纷“共同体”。一是三级联动聚合力:县级中心整合多方职能;镇级整合信访办、司法所,设立“法官便民联系点”“警民联调工作站”;村级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发动党员、乡贤、网格员等力量,形成覆盖城乡的矛盾化解网络。二是机制创新促协同:设立县风险防控中心,定期组织10余个部门研判重大矛盾,创新建立矛盾纠纷分级推送办理机制并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推送中高风险纠纷166件,办结160件。三是品牌创优树标杆:各镇培育“民生茶馆”“好姐妹”工作室等20个特色调解品牌,年均化解纠纷600余起,2024年矛盾纠纷化解满意率位列全省第6。

在平安建设方面,和县筑牢立体化“防护墙”。通过专项治理、定期排查与网格化精细服务,全县刑事案件发案数、八类案件立案数等关键指标显著下降。将全县划分为1072个基础网格,配齐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累计走访重点人员8000余次、排查隐患5000余处,以“微网格”织密“和谐网”。同时,积极吸纳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参与群防群治,2024年开展警民联防3000余人次,提供各类服务1.2万次。
科技支撑为和县社会治理注入新动力。通过完成“雪亮工程”建设,接入5600余路视频资源,实现县镇村三级指挥调度互联互通。依托“平安马鞍山”等平台,建立网格事项闭环处置机制,累计上报办结各类事项3.2万余件,化解矛盾纠纷2397起。创新应用方面,积极与南京浦口对接合作,推动建设“苏皖乌江站”,研发智慧融合通讯平台,实现跨省域“可视化”联动指挥,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区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和县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将“和”文化理念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实践,不仅高效化解了如陶先生家漏水纠纷之类的日常矛盾,更构建起一张覆盖城乡、响应迅速、富有韧性的平安网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讯员 方欢 刘必伟 记者 李小平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