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汽车非法小广告40余张。”“发现一名和家人走散的老人。”……11月13日晚,马鞍山市雨山区军民路小吃街上,几名身着橙色制服的义警在社区民警带领下穿梭于人群之中。他们将巡逻情况实时反馈至“平安雨山 ‘雨’您同行”微信群,相关隐患与求助得以迅速响应、高效闭环。
“辖区面积广、人口结构复杂,单靠民警很难事事兼顾。”雨山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何书东坦言。为下好治安防控“先手棋”,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雨山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2019年5月,在马鞍山市公安局的指导下,义警大队正式成立。队伍下设6个中队,覆盖雨山、安民、佳山、桃源等派出所辖区,并设专职后勤队伍,负责线上宣传与志愿时长管理。
从单位职工、退休人员、退役军人,到大学生、自由职业者……六年来,在雨山区委政法委和公安部门指导下,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已发展为核心队员50余名、志愿者300余名,累计参与人数超2300人,逐步构建起“政法委牵头、公安主导、义警辅助、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针对辖区特点,义警大队创新建立“公安+义警+志愿者”常态化巡防模式,通过“定点值守+动态巡逻”相结合,在重点时段和区域开展“好人岗”值班与夜间巡逻,实现专业警力与民间力量的优势互补。“我们与多个派出所、警务站建立固定联动机制,推动群防群治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马鞍山市义警大队大队长吴公亮介绍。深度的警民协作,让义警工作更加精准有力。
为保障规范运作,义警大队制定了详细制度规范,明确队员职责、服务时长与安全须知。统一配发的制服和标志,既提升了队伍形象,也增强了队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义警有个‘警’字,成为其中一员,就意味着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马鞍山好人、义警队员余本胜感慨。从繁华商圈到背街小巷,他和队友们始终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

在义警队伍中,年轻面孔格外引人注目。“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没想到一坚持就是两年。”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程曦笑着说。2023年,她通过“志愿汇”平台加入义警队伍,开启了别样的大学生活。“每天群里发布任务,我们根据时间自主认领,平均每周参加一到两次活动。”像她这样的高校青年还有320余名,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工学院、马鞍山师专等院校,他们用青春热血为平安建设注入蓬勃朝气。
“我们根据队员的职业特点和空闲时间,科学安排服务时段,让志愿服务与工作生活两不误。”吴公亮说。人性化的管理机制,让队伍始终保持旺盛活力。
“刚开始凭热情做事,现在学会了更专业的方法,让我更有底气去帮助别人。”公交司机吴德华2021年便加入了义警,经过雨山公安分局治安大队组织的专业培训,他已能熟练配合民警深入社区,开展反诈宣传。系统化训练打造出一支“平战结合”的机动力量,使义警既能参与日常治安巡逻,又能胜任防汛救灾、文明劝导、反诈宣传等多样化任务,精准触达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翻开义警大队的工作台账,一组组数据令人动容: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志愿活动683次,服务总时长13151小时;完成联合巡防362次、值班值守114次、大型活动执勤30次;成功劝导纠纷、排查隐患200余起……从濮塘庙会、皮划艇赛事到采石矶半程马拉松、青岛啤酒节,从巡河护水到秩序维护,义警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平安,用行动传递温暖。

“都是熟面孔了,有他们在,我们做生意更放心。”超市老板王先生道出了许多商户的心声。据统计,近年来辖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破案率持续提升。
辛勤耕耘结出硕果。多名队员获评“三星级”至“五星级”志愿者、“马鞍山好人”“雨山好人”等荣誉。义警大队先后荣获2023年马鞍山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市“我是民间河长、守护幸福河湖”优秀组织奖等多个奖项。
这支从群众中走来、向群众中走去的“橙色力量”,正以坚实的步伐,为平安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民间活力,成为基层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姚浩)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