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周莹莹)“‘十四五’的五年,是安徽法治建设立柱架梁、成果丰硕的五年。”11月21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上,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罗建华用一组组翔实数据、一项项创新举措,清晰勾勒出过去五年我省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十四五”时期,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立足一体推进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不断创新手法步法打法,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味”“安徽味”的标志性法治成果:建立全面依法治省重点工作指引提醒警示清单制度,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以及“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等3项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进;新兴领域立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监所安全稳定等4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市县政府及其部门主要负责人述法率、省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率、全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村(居)法律顾问聘请率、省市县“府院”“府检”联动机制覆盖率等5项工作实现100%。
突出顶层设计与责任压实“双轮驱动”,依法治省更加统筹有方。率先在省级层面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全省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宣讲超7.4万场。完成“一规划两方案”任务(即《法治安徽建设规划(2021—2025年)》《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安徽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常态化,累计现场述法10181人次、书面述法87198人次。8个地区和8个项目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名单,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试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建成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4个,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4个,培养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11.8万名。
突出创新引领与民生关切“双向发力”,政府立法更加前瞻有为。积极探索地方自主先行性立法,五年来制定修改废止省政府规章34件、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议案107件。围绕科技创新、新能源汽车、未来产业等领域,推动在全国率先制定创新型省份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等一批法规规章。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出台立法审查工作规程、立法咨询员管理办法、基层立法联系点等6个配套文件。推出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等协同立法项目。
突出刚性制约与柔性执法“刚柔并济”,执法监督更加规范有力。建成安徽省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平台,省市县三级司法行政部门启用本地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印章,基本建成省市县乡全覆盖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深入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强化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行政检查协同。探索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持续推进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全省免提交证明事项占比67.24%。
突出均等普惠与高效便捷“一体贯通”,法律服务更加可触有感。建成全省集中统一、全年无休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合肥仲裁委入选司法部“中国特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培育工程”名单,建成合肥法务区,组建安徽(合肥)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编译省政府规章英文版,举办全省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持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我省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突出源头预防与多元化解“双线融合”,维稳促安更加坚实有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深化诉调、警调、访调联动,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调解品牌。“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类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189.7万件。全省乡镇(街道)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571个、村(居)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79万个,实现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办结行政复议申请4万余件,通过调解、和解方式结案1万余件,约九成案件未再进入诉讼程序,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逐渐凸显。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