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稻子成熟了,心里也敞亮了
来源:​记者 吴文珍 通讯员 周如洋 阅读量:10000 2025-11-18 19:21:38

金秋时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长丰县下塘镇的一处稻田里,年近花甲的老徐(化名)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正午的阳光把稻田晒得滚烫,他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草帽,望着眼前齐腰的水稻出神。

老徐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庄稼人,而他烦恼的就是自己最近竟然坐上了被告席——只因两年前一笔没结清的农药款,邻镇卖农资的胡某(化名)把他告到了长丰县人民法院。

“失灵”农药

“5万块钱的药打下去,草没枯,反倒长得更旺了!” 一说起这事,老徐的嗓门就忍不住拔高,黝黑的脸上满是委屈。

2022年6月,老徐承包的600亩水稻正逢除草关键期,经人介绍,从朱巷镇胡某的农资店买了近5万元除草剂。可一周过去,田里的杂草丝毫不见枯萎,急得老徐连夜从别处又花4.3万元买了药重打,算上人工,前前后后花费了十几万。

在老徐看来,是除草剂有问题,自己没找对方索赔已经仁至义尽。可胡某却不认同:“我的药绝对没问题,是他配药不当又赶上雨天,凭啥不结账?”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期间,在胡某的多次催要下,老徐支付了2万元。但越想越气的老徐再不愿支付费用,还放话称“有钱也不给”,让矛盾彻底僵化。

把脉“找病根”

接手案件后,承办法官张凯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债务纠纷却藏着棘手的隐情。老徐虽声称农药有质量问题且遭受损失,却拿不出任何证据——既没向农业、工商等部门反映过情况,也没找当地村委会调解,更没有保留当时的农药样本和田间照片。除草剂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老徐的损失是否真实?损失究竟有多大?都已经无法查明。

“不能就案办案。” 张凯在与老徐初次接触后打定主意。“如果简单依据证据规则判决,老徐这个‘心结’将成为‘死结’,可能会激化更大的矛盾。”他想起了“合和码”——由合肥市委政法委牵头,整合各部门、各层级、各类型调解力量建设的多元矛盾纠纷管控与化解平台,通过平台把案件推送到长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借助综治平台化解矛盾。综治中心第一时间把案件信息流转至当事人生活的下塘、朱巷两镇司法所,一场联动调解就此开启。

下塘镇司法所的调解员第一次登门时,就摸清了老徐的“病根”。原来他一直认定“冤死不告状”的老理,出事后宁愿自己吃哑巴亏,也不愿向政府部门求助或向法院起诉,如今反因欠付农药款被起诉,觉得格外憋屈。而朱巷镇司法所的调解员在走访中得知,胡某也有自己的委屈:老徐的狠话让他觉得商誉受损,起诉实属无奈。一来二去,承办法官和调解员渐渐摸清了双方之间的心结。

会诊“开良方”

为了快速化解纠纷,张凯和同事再次来到老徐所在的社区,联合社区书记陶云、朱巷镇司法所调解员,对老徐和胡某开展“背靠背”调解。社区办公室里,几个人拉了椅子坐下,像街坊邻里拉家常一样打开了话匣子。

“老徐,咱种地靠经验,但遇事得懂方法,找政府求助不丢人,关键时候能救急。”陶云先开了头。张凯接过话茬:“您损失十几万确实心疼,但胡老板开农资店也不容易。我们特地跑这一趟,就是知道您不是赖账的人。但话说回来,以后再遇到这种事,记得留证据,比如农药包装、用药记录,这都是维护自己权益的凭证。”

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渐渐融化了老徐心里的坚冰。他猛地站起身,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你们这么说,我懂了!我老徐就再给1.5万元。”

另一边,朱巷镇司法所的调解也有了进展。调解员给胡某算了笔账:“您看,老徐损失确实不小,你开门做生意,就是要和气生财,双方把误会解开,以后还能继续合作。”这番话点醒了胡某,他当即表示愿意让步。

最终,老徐当场一次性支付胡某农药款1.5万元,双方达成和解。老徐握着张凯的手,反复念叨“这下心里敞亮了”。

夕阳西下,稻田里的晚风带着凉意。张凯走在返程的路上,跟同事说起刚入职时一名老法官说的话,“基层法官办的大多是‘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事’。像这样用耐心解开“心结”,让公平正义带着温度落地,才是最实在的司法为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场稻田边的和解,既是一次司法力量下沉基层、化解 “三农” 领域矛盾的生动实践,更是法院系统以法治思维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记者 吴文珍 通讯员 周如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