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庭审“搬”进村委会
来源:通讯员 冯明茗 记者 吴文珍 阅读量:10000 2025-11-17 18:09:37

本网讯(通讯员 冯明茗 记者 吴文珍)“不用跑远路,在村里就能开庭,法官还把法律讲得明明白白,这服务太实在了!”日前,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曹庵法庭将庭审现场“搬”进村委会,公开审理村民张某与某公司的涵管桥工程款纠纷一案,周边村民围坐旁听,一场家门口的庭审让司法温度直抵人心。

2023年3月,张某与某企业约定,承接涵管桥施工工程。为赶在汛期前完工,张某自付费用购买材料、租赁机械、雇佣工人,一个月后完成施工。如今涵管桥早已投入使用,可5万余元的工程尾款,某公司却始终未予支付,张某多次催要无果后诉至法院。

考虑到张某年过花甲,且案件涉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承办法官决定打破“坐堂问案”传统模式,将庭审现场设在村委会。庭审当天,村委会会议室大门敞开,红色法徽格外醒目。法官、书记员、原、被告依次就座,临时搭建的法庭虽简朴却庄严肃穆,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旁听。

“施工时买材料的票据都在这,还有工人能作证!”庭审中,张某攥着一沓单据当庭举证,声音因激动有些发颤。法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围绕工程施工事实、款项结算依据等焦点问题,引导双方举证、质证、辩论,并同步结合《民法典》中关于建设工程合同的相关规定,向原被告及旁听村民详细释明法律条款。清晰的庭审流程、耐心的法律解读,让在场村民直观了解了诉讼程序,也明白了“欠债还钱”背后的法律依据。

庭审结束后,法官特意腾出时间,现场解答村民疑问。“要是村里欠我工钱,也能这么起诉吗?”“我借给别人的钱没打借条还能要回吗?”……村民们围着法官接连提问,法官都结合案例一一解答,临走时还留下了法庭的便民服务电话。“以前总觉得打官司是件复杂事,今天亲眼看了庭审才知道,法官把每一步都讲得清清楚楚。”旁听村民王某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