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青石板路走了几十年,邻里情不该被一扇门板堵了心!”在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检察院的不起诉宣告现场,曾经拳脚相向的刘某和李某,在检察官的见证下握手言和,眼眶泛红。这场因门板摆放引发的“拳脚之争”,最终以“各退一步”的温情结局落幕。而这背后,是检察机关以法治力量激活“作退一步想”处世智慧,守护历史文化街区和谐底色的生动实践。
一条窄巷 两家门板 千年古街邻里闹纠纷
屯溪老街,这条被誉为“徽州文化活化石”的千年古街,青墙黛瓦错落有致,窄巷深弄曲径通幽。一米宽的巷弄里,刘某和李某的店铺隔街相望,做了20余年的“门对门”邻居。老街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生计与乡愁,那门口摆放几扇厚重的木质门板,既是商户的经营依托,也成了邻里矛盾的导火索,门板摆放的“边界之争”愈演愈烈。狭窄的通道里,日日相对的门板挤占着公共空间,也磨损着邻里温情。
今年3月,一次偶然的碰撞点燃了积怨,争吵迅速升级为肢体冲突,双方家属均受轻伤。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将案件移送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老街不是普通的商业街,这里还生活着很多的‘老屯溪人’,邻里和睦是老街的灵魂所在。”在办案过程中,承办检察官意识到,这起邻里纠纷若处置不当,不仅破坏民生安宁,更可能损害历史街区的和谐生态。如何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修复破损的邻里关系,让千年老街的烟火气不失温度,才是本案破局的关键。
一道难题 多方共答 “作退一步想”纠纷巧化解
检察机关坚持将徽州传统文化中的“作退一步想”处世智慧融入案件办理,在法律、公序良俗的框架之内摆事实、讲道理、析利弊、商对策,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思己虑人,各退一步,以“谦谦之风”祛“好斗之气”,促成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
“调解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谈,要到现场去找答案。”为摸清症结,检察官牵头组建由民警、社区工作者组成的调解专班,把调解室搬到了纠纷发生的窄巷中。
“这巷子是公共通道,也是邻里情的纽带,门板摆得太满,堵的是路,更是心啊!”检察官及调解专班人员面对双方当事人,既讲“故意伤害”的法律后果,又算“邻里反目”的情感成本,更摆“门板移位”的可行方案。
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中,刘某和李某逐渐放下执念,最终达成和解,双方都将门板移至自家后门存放,互不追究损失,互相表示谅解。
这“退一步”的选择,不仅让一米宽的通道重现畅通,更修复了濒临破裂的邻里情,恰是“六尺巷”精神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鲜活再现。
一场听证 民意共融 法润老街邻里复相亲
“案结不仅要事了人和,更要让法治精神扎根老街。”考虑到案件系民间纠纷引发,双方具有自首、达成谅解的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且矛盾已彻底化解,起诉反而不利于社会关系修复。屯溪区人民检察院遂决定在老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商户代表共同参与。
听证会上,检察官详细阐述了拟适用相对不起诉的法律依据,特别强调:“屯溪老街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守护老街和谐,不仅是守护商户的生计,更是守护徽州文化的根脉。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既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传递司法温度,让‘作退一步想’成为老街邻里的相处之道。”
参会代表纷纷点赞,一位久居老街的商户代表感慨道:“这场听证会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老街的和谐就是我们的底气,以后遇到纠纷,就得学‘作退一步想’,多退一步、多让一分。”最终,听证会一致同意对刘某、李某作相对不起诉处理。
小案连民生,小案不小办。这起看似普通的邻里纠纷,在检察机关的精准履职下,从“拳脚相向”到“握手言和”,从“通道堵塞”到“人心畅通”,不仅化解了个体矛盾,更以点带面,为老街治理注入了法治正能量。(曹奇)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