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夕
春末的江南,总该有一场与楝花的相遇。风里裹着最后一缕春光的温柔,细碎的淡紫色花瓣便从枝头簌簌落下,像一场轻薄的雪,落在青石板路上,落在浣衣妇人的竹篮边,也落在孩童伸出的手心里。这便是苦楝。
幼时住在乡下,外婆家的院角就有一棵苦楝树。树干不算粗壮,却枝繁叶茂,每到四月末,满树的紫花便热热闹闹地开起来,香气不似梅香清冽,也不似桂香浓烈,是一种淡淡的、带着些许清甜的味道,能把整个院子都裹进温柔里。外婆总说:“楝花开,夏天就到了。”那时不懂什么是花信风,只知道等楝花谢了,就能穿上短袖,去河边摸鱼,去田埂上追蝴蝶。秋日里的苦楝更有乐趣。金黄的果实从枝头垂下来,像一串串小小的灯笼。我们这些孩子会搬来小板凳,踮着脚把果实摘下来,去掉果肉,留下坚硬的果核,洗净晾干后,就是最天然的弹珠。课间在教室里,几个人围在一起,用楝果核滚来滚去,输赢间满是笑声。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这棵陪我们长大的树,早已被写进了古人的笔墨里。
后来在古籍里读到《花镜》,才知道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原来楝花不仅是夏天的信使,更是春天的告别者。宋代王安石写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读来总觉得心头软软的。细雨蒙蒙中,楝花像红色的雪,落在平坦的沙地上,美是真的美,可转念一想,这美景也意味着春光不再,便又生出几分淡淡的惆怅。这份“伤春”的情愫,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是刻在骨子里的对时节流转的敏感,就像楝花本身,温柔里藏着细腻的心事。乡下的老人们对苦楝的感情,远不止于观赏。他们知道这棵树的 “实用”,木材长得快,民间有 “三年椽材六年柱,九年便成栋梁树”的说法。村里盖房子时,若谁家要用椽子,去山上砍几棵三年生的苦楝就行;农具坏了,找个木匠,用六年生的苦楝木就能打一把新的锄头把。苦楝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友,默默奉献着自己,不求什么回报。那时的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能看到苦楝的身影,它是烟火气里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存在。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苦楝开始慢慢消失了。先是村里盖新房,人们不再用苦楝木当椽子,而是选择更坚固的钢筋水泥;后来农具也换成了机械化的,再也没有人用苦楝木做锄头把。城里来的亲戚到乡下,看到院角的苦楝树,会疑惑地问:“这是什么树?从来没见过。”外婆总会叹口气:“这是苦楝啊,以前到处都是的。”是啊,以前到处都是的,可现在,连村里的年轻人都不认识它了。
与苦楝在中国的“落寞”不同,当它漂洋过海来到欧美,却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16 世纪的欧洲,正沉浸在园林建设的热潮中,贵族们痴迷于收集世界各地的异域植物。当波斯商人把苦楝带到欧洲时,那淡紫色的花朵瞬间征服了所有人。欧洲人觉得这花香和丁香有些相似,叶片形状也有几分像,便给它起了个“波斯丁香”的名字。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苦楝和丁香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树,一个属于楝科楝属,一个属于木樨科丁香属,可这个名字就像一粒种子,在欧洲扎下了根。春末夏初的欧洲街头,苦楝花开得肆意张扬。淡紫色的花穗挂满枝头,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路过的行人会停下脚步,深吸一口这来自东方的芬芳。欧洲人爱苦楝,不仅因为它好看,更因为它好养。无论是酸性土还是碱性土,无论是肥沃的平原还是贫瘠的山坡,苦楝都能扎根生长,几乎不用人费心照料。更让人惊喜的是,苦楝树下几乎没有蚊虫,园林工人发现,这是因为苦楝全身都含有一种叫“苦楝素”的物质,对昆虫有毒,却对人体无害。于是,苦楝成了欧洲城市绿化的“香饽饽”,从西欧到东欧,从贵族的庭院到普通的街道,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如果说苦楝在欧洲是“受欢迎的观赏树”,那么它在美国则成了“拯救城市的英雄”。1950年前后的美国,正被工业污染的阴霾笼罩。钢铁厂、化工厂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冒着黑烟,天空被染成了灰色,空气里满是刺鼻的味道。城市里的树成片死去,行道树的叶子枯黄脱落,公园的草坪变成了焦土,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没有了绿化,谁来吸收废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美国农业部的专家们急得团团转,他们试过了橡树、枫树、桦树…… 可种什么死什么,那些树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硫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从亚洲引进的苦楝。于是,几棵苦楝被种在了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他树在污染中挣扎求生时,苦楝却长得枝繁叶茂,翠绿的叶子在黑烟中格外显眼。科学家们对苦楝进行了研究,结果让所有人都震惊了:苦楝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是普通树种的4到5倍!它的叶子和树皮能吸附并分解有害气体,就像一台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美国农业部立刻下令大规模种植苦楝。一辆辆卡车把苦楝树苗运往工业区、污染重灾区和城市道路两旁,苦楝像一支绿色的军团,向着那些“黑烟城市”发起了冲锋。效果立竿见影,几个月后,种植苦楝的区域,二氧化硫浓度大幅下降,天空渐渐恢复了蓝色,枯萎的草坪重新变绿,其他植物也开始恢复生机。媒体纷纷报道这一奇迹,称苦楝为“可解决全球难题的树”,“来自中国的绿色救星”。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苦楝用自己的力量,为美国的城市撑起了一片绿色的天空。
当苦楝在欧美风光无限的时候,在它的故乡,却很少能看到它的身影了。每次在网上看到美国街头苦楝枝繁叶茂的照片,我总会想起外婆家院角那棵孤零零的苦楝树,想起小时候用楝果核当弹珠的日子,心里满是感慨。为什么在国外备受青睐的苦楝,在国内却渐渐被遗忘了呢?仔细想想,或许是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人们宁愿花更高的价钱买进口木材,也不愿意用苦楝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让苦楝失去了用武之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取代了传统农具,再也没有人需要苦楝木做的锄头把、犁耙柄了。在城市绿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观赏性更强、能快速营造景观效果的树种,比如樱花、海棠、银杏,苦楝在这些“网红树”面前,显得有些普通,自然就被边缘化了。
更让人遗憾的是,苦楝的文化内涵也在慢慢流失。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关于本土植物文化的教育少得可怜,年青一代不知道二十四番花信风,不知道王安石的“小雨轻风落楝花”。他们看到苦楝,只会觉得这是一棵不知名的树,不会想到它背后藏着那么多的历史和故事。农村的老人们虽然还记得苦楝,但他们的记忆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文化传承的断层,让苦楝失去了最珍贵的“灵魂”。
其实,苦楝的价值从未消失。它依然是那个抗污染能力强的“天然空气净化器”,在如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它完全可以在工业污染治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依然是那个自带驱虫功能的“绿色卫士”,在公园、小区、学校的绿化中种植苦楝,能减少蚊虫孳生,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它的文化内涵更是独一无二的,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传承。去年春天,我回到乡下,发现外婆家院角的苦楝树还在。枝头的紫花依旧开得热闹,花瓣落在地上,像一场温柔的梦。我蹲下身,捡起几颗楝果核,放在手心,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村里人都说:“村里现在又有人开始种苦楝了,说这树好,能净化空气。”我听了,心里一阵温暖。或许,苦楝正在慢慢回归,用它的温柔和坚韧,继续陪伴着中国人的生活。
每当楝花又开时,风里带着熟悉的香气。我知道,这香气里,有春天的告别,有夏天的期待,有古人的诗意,也有未来的希望。愿这棵承载着记忆的树,能在故乡的土地上,重新绽放出属于它的光彩。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