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在合肥包河,一支由女警组成的爱心服务队,正以独特的细腻与专业,重塑着警务工作的模样。她们既是社区矛盾纠纷的“化解者”,也是警营内部压力的“疏导者”。近日,记者探访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揭秘这支女警队伍如何以“温情”为笔,书写新时代警民鱼水情的动人篇章。
让矛盾纠纷化解于“法理情”之中
“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没必要闹得这么僵,咱们都是为了孩子好。”10月30日,包河分局芜湖路派出所一楼的调解室内,女警梁融正温和地劝导着因孩子嬉闹引发争执的3位家长。
没有严肃的询问,没有生硬的说教。梁融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请家长们依次倾诉,随后邀请驻所律师、心理咨询师和妇联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律师从法律责任角度,清晰剖析了事件中的权责边界;妇联工作人员从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引导家长换位思考;心理咨询师则轻声细语地安抚着在场孩子的情绪,鼓励他们说出真实想法。
“原来我只想着自家孩子受了委屈,没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一位家长率先表态,其他家长也随之释然,最终握手言和。这并非一次普通的调解,而是包河公安女警服务队创新推出的“警民联调+专业支撑”工作模式的生动实践。
记者了解到,该模式通过建立专业人才库、制定标准化调解流程、建立回访评估机制,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的完整闭环。“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纠纷,更要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梁融告诉记者,调解过程也是生动的普法课堂,能真正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数据显示,自该模式推行以来,服务队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起,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率均保持高位。
既有硬核支撑也有柔软关怀
“日均接警150余起,让我们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在这里说说话,心情确实轻松了很多。”9月12日,在包河分局滨湖派出所的警营舒缓室内,刚结束心理疏导的新入职民警小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针对一线警力长期高负荷运转的工作现状,包河分局创新推出“硬件+软件”双轨并行的警队关爱模式。目前,已在全局10个派出所建成标准化身心舒缓室,配备专业心理疏导设备和舒适环境,成为民警释放压力的“避风港”。与此同时,女警爱心服务队与合肥市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专业培训+轮值服务”,使队员们系统掌握了心理疏导技能,成为战友们的“心灵守护者”。
对内关爱民警,对外温暖群众。在包河分局骆岗派出所辖区,9岁的小明(化名)因家庭变故失去双亲,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困境。服务队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一人一策”帮扶机制。队员们不仅定期为小明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还运用绘画、沙盘等专业心理学方法,为他开展心理疏导。“我们要做的是既解决现实困难,又疗愈心灵创伤。”服务队员表示。
这种温情帮扶并非个例。包河分局创新建立“警政社”联动机制,整合公安、妇联、民政、教育等多方资源,形成了一张覆盖困境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的多维守护网络。
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开展各类社会服务222次,帮扶群众319人,开展“反家暴・护权益”专题讲座 16 场,建立“爱心妈妈”结对帮扶 12 对,协调资助10名贫困学生,为孤寡老人提供服务239人次。
从执法者到服务者
“我们的工作正在实现从传统执法办案向立体化社会服务的转型。”女警爱心服务队负责人陈芳表示,这种转型的核心,就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转型带来了显著变化。在滨湖派出所,自警队关爱模式运行以来,民意投诉量环比下降33.33%,民警心理测评优良率提升25%,队伍执法规范化水平也随之明显提升。这组数据背后,是民警心态的积极转变,更是警民关系的持续升温。
如今,“有困难找女警服务队”已成为辖区不少群众的共识。这支充满活力的女警队伍,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用专业与温度并济的工作方法,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警务工作“刚柔并济”的深刻内涵。她们打造的“温情警务”金字招牌,不仅让警营更有凝聚力,更让辖区充满了人情味,成为包河警民关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 李斐 通讯员 何崇文)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