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砀山县坚持法治建设中心下移、力量下沉,将法治元素融入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基础。
推进法治乡村示范创建。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载体,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全县累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9个、市级69个,这些示范村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了“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村级事务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法治乡村建设在全县形成了良好局面。
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向镇村延伸,在全县175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法律顾问和若干名“法律明白人”,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和矛盾调解等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2025年以来,全县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活动50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4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
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枫桥经验”砀山实践,构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176个,培育完善“老书记调解室”“乡贤调解室”“老执说事”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调解组织12个,培训人民调解员800余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145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5872件,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加强基层执法和综合管理。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改革落地见效,整合基层执法力量,镇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对环境卫生等实行综合巡查执法,提升了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建立健全镇执法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举办“全县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班”,提高执法规范化程度,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秩序。
推动法治文化融入乡村。加强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全县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公园、法治长廊等20余处,并实现“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同时,2025年,开展送法进农村、送法进田间等各类普法活动200余场,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法治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乡村社会法治新风日益形成。(汪艳文)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