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太湖县北中镇元畈村村民王某某接过村干部送来的2000元救急难救助金时,眼眶湿润,声音哽咽。
命运多舛:从意外致残到病魔缠身
未婚未育、独居生活的王某某,20年前的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左手残疾,成为重残群体。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且赔偿缺失,他只能靠低保维持基本生活。尽管命运坎坷,王某某始终身残志坚,购买三轮电动车兜售小物件补贴家用。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结束。
2024年3月,王某某因腹痛、便血自行购药无效后,经镇卫生院检查发现需转诊至县级以上医院。6月12日,太湖县人民医院确诊其罹患结肠恶性肿瘤,需立即手术。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他一度放弃治疗,后在亲友劝说下咬牙筹款手术。术后因重症监护费用超支,家庭积蓄和社会募捐资金迅速耗尽。危急时刻,王屋组村民自发捐款,村委会联动慈善基金会紧急筹款,最终助其渡过难关。
政策兜底:从低保保障到救急难帮扶
王某某的困境始终牵动人心。村委会根据其残疾情况和经济状况,为其办理低保,每月发放救助金保障基本生活。2024年术后康复期间,镇村工作人员多次入户走访,协调解决其屋前杂草清理、生活物资代购等问题。2025年1月,考虑到王某某术后需长期化疗且无亲属照料,村级启动“救急难”机制。村救急难互助社经会议决议,结合其特殊困难情况,确定2000元救助标准,并通过银行支票完成转账。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其医疗欠费压力,更传递了“绝不让一人掉队”的温情。
社会共助:从草根力量到制度保障
王某某的抗癌之路,是多方力量汇聚的缩影。王屋组村民自发捐款,村委会联动慈善基金会接力,诠释“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情感;低保、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叠加,织密兜底网;徽骆驼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参与捐助,彰显社会大爱。
未来可期:从绝境求生到重拾希望
如今,王某某定期化疗,病情逐步稳定。2025年5月,他已能下床散步,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村委会还计划为其申请残疾人辅助器具,并协调公益岗位增加收入来源。面对未来,王某某感慨:“没有大家的帮助,我活不到今天。我会坚强活下去,回报这份恩情!”
民政担当: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民政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延续“主动发现、精准施策”机制,以更主动的作为、更精准的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
构建“线上大数据比对+线下网格员摸排”的双重监测体系 。线上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平台,联动医保、卫健、残联等部门,对医保报销额度异常、重度残疾登记等数据进行交叉核验,自动筛查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风险家庭;线下组织乡镇干部、村两委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群体进行走访,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 。
对特困人员实施“资金+服务”的全方位综合救助。资金保障上,除基础生活补助外,全额资助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政策落实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资金支持;服务供给上,在助医、助洁、心理疏导基础上,扩展至生活照料、康复护理、节日慰问等多项基础服务,针对失能人员提供专业护理指导,为独居者安排定期探访,对有教育需求的特困学生协调助学金与入学路费资助,实现“一户一策”的个性化帮扶。(汪启)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