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我吗?知不知道我是谁?”
“……”
“别不说话,信不信我砸你?”
“砰!”在酒精的催化下,小山(化名)砸伤了陌生人小明(化名),并打伤了前来劝架的小兰(化名),他也因为寻衅滋事被关进了看守所。
当案卷材料进入到滁州市琅琊区检察院检察官的视野后,他们发现未成年人小山竟然已有多次行政处罚记录,光是因寻衅滋事就被处罚过3次。是什么原因让这名年仅17岁的少年频频触犯法律红线?检察官决定探寻其多次违法背后的真正原因。
回溯小山的成长轨迹,家庭的困境与关爱缺失成为他误入歧途的根源:年幼时母亲便离家,父亲常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奶奶卧病在床,12岁时他便辍学踏入社会,因为年纪小,只能与“社会人士”厮混,将“拳头”“文身”当作保护自己的“铠甲”,将“逞凶斗横”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则。从小缺乏家庭温暖与正确引导的小山,最终因法律意识淡薄,竟累计13次违法,3次因寻衅滋事被行政处罚仍未悔改。
检察官注意到,此前每次小山被讯问时,陪同的都是社区工作人员,他的监护人从未出面,这背后有怎样的隐情呢?循着这一线索,检察官主动联系小山的父亲,才了解到这个家庭的艰难处境,其父亲去年因被蜱虫咬伤导致全身多脏器受损,康复不久后,奶奶又突发脑梗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全家只能靠为村民加工辣椒酱勉强糊口,经济极度贫困。
在看守所内,面对满脸戾气、如同“好斗小兽”的小山,检察官没有简单说教,而是从“是否吃饱穿暖”的轻声询问切入。这份陌生人的真诚关心,戳中了小山长期缺失家庭温暖的内心。在检察官温柔而不失严厉的教育下,小山终于认识到自己行为对他人的伤害,羞愧地低下头,自愿认罪认罚,并表示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赔偿被害人。
案件最终顺利被移送法院起诉,判决生效后,小山入监服刑。但被害人小兰的困境仍旧牵动着检察官的心。小兰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父母离婚后随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父亲视力残疾、收入微薄。被小山用酒瓶砸伤,又在劝架中受伤,不仅让她承受身心痛苦,医疗费用更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因为小山没有实际赔偿,小兰只好向检察机关申请司法救助。基于实际情况,检察机关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一方面深入小山家中实地核查,确认其家庭经济状况与履行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司法救助部门,为小兰申请到1万元司法救助金,帮助她渡过经济难关。
此外,检察官还特意与小山父亲深入沟通,指出“家庭关爱缺失、监护责任未落实”是小山犯罪的根源,鼓励他在小山服刑期间及出狱后,多给予儿子关心与引导,助力其重新融入社会。在得到检察官告知的小山服刑监狱信息后,其父亲表示安顿好老母亲后就尽快去监狱探视。
“司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该案的办理中我们坚持以司法的温情为迷途的少年和受伤的心灵都点亮归航的灯塔。”承办检察官表示,下一步,检察机关将持续立足检察职能,以实地走访、精准核查为基础,不断提升履职质效,既依法惩治犯罪,也用心化解矛盾、帮扶困境群体,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理念,让法治的灯塔照亮更多人的前行路。(本报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井晨光 王希媛)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