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范仲淹 “先忧后乐” 的精神奠基
——范仲淹在广德的宦绩及对后世的影响
来源:卢贤德 阅读量:10000 2025-11-04 18:14:44

在中华文明灿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北宋无疑是一个星闪耀的时代,而范仲淹,无疑是这其中最为璀璨的星座之。朱熹誉其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元好问更是给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一二见

这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于一身的“栋梁之材” ,其波澜壮阔的仕途生涯,正始于江南一隅——广德。

公元1015 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 (其时名叫朱说) 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一个掌管狱讼的从九品小官。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起点,却如同一粒饱满的种子,在广德这片土地上汲取养分,破土萌芽,最终长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的参天大树,荫蔽后世,垂范千年。

一、狱讼公正:儒者法理的早期实践与风骨初成

司理参军,职微而责重。《宋史·职官志》明确其职责:“掌讼狱勘鞫之事,辨其曲直,平其刑罚。”这意味著,范仲淹每日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刑事案件,手握的是关乎百姓生杀予夺、财产名誉的司法权柄。在宋代,地方司法体系虽已相对完善,但“长官意志”干预司法、地方豪强左右案情的情况仍屡见不鲜。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的范仲淹展现了他非凡的道德勇气与坚定的法律信仰。

宋人汪藻在《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以下简称《祠堂记》) 记载了一则生动的细节:

“公以进士释褐为广德司理参军,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

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

每当与顶头上司太守就案件判决发生分歧,面对太守的盛怒,范仲淹从不屈服。他坚持“每具狱,必辨曲直”的原则,将每一次争论的论点和过程,都一丝不苟地记录在公堂的粉屏之上。三年任期届满,粉屏上已是密密麻麻,再无空隙。

这一“记屏”之举,意义深远。它不仅是范仲淹个人刚直不阿格的体现,更是他对于法律公正性近乎虔诚的敬畏与坚守。这面屏风,仿佛一面道德的镜子,映照出他对法理权势的朴素认知。正如法学史家徐道邻所指出的,范仲淹在广德的作为,代表了宋代司法官员中难得的法律精神。他不将官职视为权力阶梯的第一步,而是践行儒家无刑理想的实际平台。在这里,他初步形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真理与正义是从的独立人格,为其日朝堂之上犯颜直谏、推行新政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广德的狱讼生涯,是范仲淹儒者风骨与法理精神第一次成功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结合与实践。他后来在多地执政期间逐步形成的明慎刑赏、赏罚唯一立法思想,修德省刑、以德化民、精审法令的法制主张,以及圆情理、审刑名、慎重天下之法的司法精神,皆是萌芽于在广德的三年司法实践。

二、兴教重学:教化理念的地方实践与文脉开启

范仲淹深知教育对于个人命运与地域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寒门学子通过苦读改变命运的史诗。从“画粥断齑”于长白山醴泉寺,到五年不解衣就枕于应天书院,其断齑画粥的毅力与“皇帝将至而不观”的定力, 早已成为励志的典范。因此,当他踏上文化相对落后的广德土地时,《广州志》所描述的广德旧俗未知学,士子罕有科举者的景象,必然深深触动了他。

改变,从兴学开始。据《祠堂记》载:“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擢进士者相继”。范仲淹以超 前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亲自延请三位有学识的名士担任教师,创立官学,系统地教导当地子弟。这不仅开启了广德官办教育的先河,更彻底改变了此地的文化生态。他并非仅仅挂名倡导,而是经常亲临学馆,督导与学子们讨论经义,传授科举之道,将自身苦读成才的经验倾囊相授。

这一举措的成效是显著而长远的。景祐元年 (1034 年), 即范仲淹离任 19 年后,广德诞生了第一位进士陈南。整个两宋时期,广德共有 49 位学子高中进士,文风之盛,远超周边州县。教育史家李弘祺评价道:“范仲淹在广德的教育实践,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教化民’的政治理念。这种地方教育实践不仅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个地区的文化风貌。 ”范仲淹在广德播下的这颗教育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在他去世 13 年后,广德知军钱公辅将学府从城北迁至城东南扩建;后世历任郡守无不以范公为榜样,持续兴修学舍,至明代成化年间,学校占地达 17 亩,学舍有 10 方 72 间,已成为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

郡人感念其德,在学宫悬挂其画像祭拜,使其精神与广德的文脉永续交融。史学家刘子健先生断言:宋学之发大,自仲淹创之。而这一伟大事业的起点,正是广德。

三、孝亲清廉:儒家道德的人格践行与官德塑造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孝”是修身的根本。范仲淹到广德上任后,立即做了一件对他个人而言意义非凡的事——迎接母亲谢氏来广德奉养。他两岁丧父,母亲携其改嫁, 自幼深知生活之艰辛与母爱之伟大。及第后迎母归养,既是对母亲多年辛劳的回报,也是他践行儒家孝道、完成人生夙愿的必然之举。《范仲淹年谱》记载:“公迎其母归养,尽孝道,虽禄薄不足以丰赡,而母心喜悦。”这份超越物质条件的孝心,不仅温暖了一个家庭,更在广德的官场与民间树立了孝行的标杆。

这一标杆的影响,在数十年后产生了惊人的回响。范仲淹去世 15 年后,朱寿昌出任广德知军。朱寿昌的身世与范仲淹极为相似:皆为妾室所出庶子,幼年母子分离。可以想见,当朱寿昌来到广德,听闻前任司理参军范仲淹当年位卑禄薄却迎母尽孝的事迹时,内心所受的震撼与惭愧。作为一郡之守,禄厚位尊,却未能寻得生母,这在那個“以仁孝治天下”的时代,是何等沉重的道德压力。《宋史·朱寿昌传》载, 他来广德任职的第二年,即“弃官入秦” ,历尽艰辛,终于在同州寻得年逾七旬的生母,成就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孝行,后被收入《二十四孝》,名垂青史。朱寿昌之举,固然有其身孝心的驱动,但范仲淹在广德树立的孝行典范,无疑是直接、最强烈的催化剂。此后,效法前贤,迎亲奉养几乎在广德为官者的一种自觉传统。宋绍兴 28 年,进士喻良能任广德县尉后,随即将双亲从浙江义乌接来广德奉养。良能有兄弟五人,他与其兄同时中进士,独良能迎亲赡养可见受到了范仲淹等先贤孝行的深远影响。南宋政治家王专门赋诗:

“桐川彩棒暂宣威,首辟萱堂上寿卮。堂上慈颜笑还语, 老莱文采愧吾儿。”

借老莱子戏彩娱亲示孝的典故,盛赞了喻良能的孝行。

与孝行并称的是范仲淹极致的清廉。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在广德三年期满离任时,竟因缺乏路费,不得不“鬻马徒步而归” 。一个进士出身、为官三载的官员,清贫至此,在官俸相对丰厚的北宋官场中实属罕见。这“卖马徒步”的背影,是廉政史上最动人的剪影之一。它不仅是个人道德的彰显,更是对儒家“忧道不忧贫” 、“安贫乐道”思想最彻底的践行。

不只在广德,范仲淹在此后任职的每一个地方,都坚守着清廉的本色,对家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宋名臣言行录》记载:“公子纯仁娶妇将归,或传妇以罗为帷幔,公闻之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持归吾家,当火于庭。”二儿子纯仁娶的王氏是宋真宗朝相王旦的孙女,其父王质乃范仲淹挚友,二人交情殊深,面对奢华,范公却不通融。父严子孝,范仲淹四个儿子都类拔萃。他在家书中写道:“居官临满,直须小心廉洁,污,则晚年饥寒可忧也。 ”......“凡见利处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历史学家余英时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廉政观念是一种整体性的道德自律。范仲淹在广德,以其孝行与清廉,完整地塑造了一个儒家理想官员的道德人格,为后世提供了“孝廉”一体的鲜活样板。

四、历史影响:从地方实践到天下情怀的精神升华

范仲淹在广德的政绩,虽局限于一方,但其精神内核却具有普遍的典范意义,并随着他地位的提升而辐射全国。他在广德的实践,是其日后宏伟政治蓝图的一次精准“微缩实验”。

他在狱讼中的据理力争,是后来在朝廷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风骨的预演;他在广德兴办官学,是日后主持“庆历兴学”,改革全国科举、大兴州县学校的先声;他奉母至孝、清廉自守的官德,则贯穿其一生,成为后世士大夫修身律准则。

文化地理学家唐晓峰认为,范仲淹代表了传统文化中“地方官”的理想形象——法律、教化与道德的三位一体。

尤为重要的是,范仲淹在广德的经历,更是其“先忧后乐” 伟大思想的萌芽之地。处理狱讼,他忧的是百姓的冤屈;兴办教育,他忧的是文化的荒漠;清廉自守,他忧的是官德的堕落;奉养母亲,他乐的是人伦的温暖。这些具体而微的“忧”与“乐” ,在广德这片土地上反复锤炼,最终在他的人生阅历与思想境界达到顶峰时,升华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我之境,以及那震古烁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我宣言。这并非书斋中的空想,而是基于早期扎实的地方治理实践所生发出的博大胸怀与崇高理想。

广德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治狱廉平,清正自守”的“真公仆” 。后人建造“景范亭”和“范公祠”以志纪念。他离任 20 年后,广德知军孙觉题诗范公亭:

“维持狴犴下,枉直情必通,太守异趣舍,挺然不屈从,有事争论之,粉屏记其终。殆公三年归,字满无所容。官小俸禄薄,家居率穷空。卖马以自给,徒行气弥充。

孙莘老的诗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佐证。

范仲淹在太极洞中留下的“跫然岩”勒石,已成为广德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而他在广德写下的五言律诗《瀑布》(也有称《石溪瀑布》) ,暗藏着年轻时的宏大志向,却预言了自己一生的成就与影响。

“迥与众流殊,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自己两岁失怙,随母更适长山朱氏,二十年苦读方得入仕的迥殊出身,却有唐代武周宰相范履冰这样高孤的先祖。今初仕广德,将来身入宦海,会永远保持刚直不阿的秉性、绝不同流合污的本质,敢斗权贵,嫉恶如仇,历经磨难,方显本色,最终会成就自己一生的抱负,受到万世景仰。

这首《瀑布》所写,可以理解为范仲淹一生奋斗历程的写照。

五、结语:初心之地,精神之源

广德,对于范仲淹而言,远不止是仕途的起点。还是其政治人格的锻造工坊,是其儒家理想的试验田,更是其“先忧 后乐”伟大精神的源头活水。在这里,一位年轻的儒者,将经 典中的义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在狱讼中捍卫公正,在学堂里播种文明,在官舍中践行孝廉。明代思想家李贽评价范仲淹为“宋兴以来,一人而已” ,这一崇高地位的人格基石,在广德这样的基层任上,一砖一瓦夯筑起来的。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将范仲淹与诸葛亮、曾国藩等人并论,称其为“办事而传教之人” 。所谓“办事” ,是说他能建功立业,解决实际问题;所谓“传教”,则是说他能立德立言,垂范后世,塑造精神。范仲淹在广德,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定位。他办的是狱讼、教育之具体事,传的则是公正、重教、孝廉、担当之千秋道。

今天,距范仲淹初仕广德已逾千年。当我们回望历史,范仲淹在广德的身影依然清晰而高大。他那记满是非曲直的屏风,那朗朗读书声的学堂,那迎母奉养的至孝,那卖马徒步的清廉,共同构成了一幅不朽的精神画卷。这幅画卷所传递的价值——对法律的敬畏、对教育的重视、对道德的坚守、对家国的担当,穿越千年的时空,至今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需珍视和弘扬的宝贵财富。广德,作为范仲淹仕宦精神的奠基与传承之地,将永远与这位“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名字紧密相连,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作者:广德市司法局 卢贤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清 · 范能濬《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

2.元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6.

3.宋 · 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97.

4.清 · 胡有诚《广德州志》黄山书社,2008.

5.《讲堂录:青年毛泽东修身与笔记手迹》北京出版社 2016.

6.周宗奇《范仲淹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皇甫志新《论范仲淹的法律思想》8.郭东旭、郭瑞童《范仲淹的法律思想与法制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