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法典的春风吹进乡村院落,当红色旧址的漏雨屋顶被悉心修缮,当困境孩童的眼中重燃希望……在皖东南土地上,一抹“党建红”正与“检察蓝”交融,书写着检察为民的生动答卷。
今年以来,宣城市检察机关以“检护万家灯火”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牵引,将党建工作嵌入检察履职各环节,让“书记项目”成为暖民心的“民生工程”,用法治力量为民生答卷添上温暖底色。
支部建在“民心线” 权益守护有力度
“检察官的普法课就像及时雨,帮我们解开了好多法律疙瘩!”省人大代表、宣州区巷口桥村党支部书记祖朝娟的感慨,道出了基层群众的心声。今年省两会期间,她提出的“加强基层普法”建议,迅速成为市检察院机关各支部的“攻坚课题”。5月,在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来临之际,党员干警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走进巷口桥村,围绕维护劳动者权益、预防养老诈骗等民生热点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送上“法治大餐”。
党建引领下的检察履职,始终紧跟群众急难愁盼。在劳动者权益保护领域,宣城检察机关依托“工会+法院+检察院”协作机制,明确由党员干警带头办理涉民生支持起诉案件。今年以来,成功办理178件相关案件、166名农民工维权成功、150余万元欠薪被追回……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党员干警奔走协调的身影,是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生动注脚。
刑事检察工作中,党员骨干勇当先锋,既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严重暴力等犯罪,又以司法温情守护特殊群体权益,在社区矫正监督中诠释法治温度。
去年12月,社区矫正对象蔡某军回家途中偶遇一场交通事故,他果断救援并报警,挽救司乘人员生命、避免次生灾害,该行为被广德市委政法委确定为见义勇为行为。事情发生后不久,广德市检察院在开展社区矫正日常检察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敏锐察觉该行为可能符合减刑法定条件,于是立即向上级汇报。宣城市检察院第一时间指导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开展调查核实,组织公开听证,依法报请减刑;经审查后,宣城市检察院出具同意减刑的意见书并派员参加庭审和宣判,最终推动这起《社区矫正法》施行以来的全市首例社区矫正对象减刑案件落地。
“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依法减刑,既有利于鼓励社区矫正人员服从监管,也能弘扬扶危济困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办案检察官表示。
党徽耀在“公益路” 共享空间有亮度
从保护江淮生态底色到维护特定群体合法权益,从英雄烈士和红色文物保护到筑牢食药安全防线,从守护徽风皖韵到保护消费者权益……宣城检察机关以“公益家”党建品牌为牵引,时刻守护着群众的共享生活空间。
宣州区狸桥镇蒋山村的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不仅是红色地标,更因曾走出新中国第二任最高检检察长张鼎丞而与检察事业渊源深厚。去年2月,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工作,次月,宣州区检察院干警在文物保护专项排查中发现,该旧址杂草丛生、屋顶漏雨,消防设施破损严重。
“红色遗产不能褪色。”干警立即行动,联合“益心为公”志愿者开展调查,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短短三个月,漏雨的屋顶修好了,锈蚀的消防设施更新了,红色旧址在党建力量护航下重焕生机。
检察监督并未止步于初步整改。今年6月初,该院检察官还就走访中发现的消防安全问题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并推动建立消防安全定期检查与合同续签动态管理制度,为红色遗产筑牢长久“防火墙”。如今,这里已成为党员教育、红色旅游的重要阵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群众前来瞻仰。
民生无小事,点滴在心头。旌德县某小区居民对现制饮水设备从忧心忡忡到放心饮用,改变得益于宣城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年初开展的“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监督行动。旌德县检察院创新运用“大数据+线下核查”模式,精准排查出设备卫生不达标、证照不全等问题症结。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听证后,该院制发检察建议,并通过“磋商+座谈+回头看”机制推动整改落地。
当居民们再次打开饮水机时,流出的不仅有放心水,更有党建与公益诉讼融合的民生温度。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公共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6件、食药安全案件49件,推动认购林业碳票1.6万余吨,见证着检察公益诉讼在党建引领下迈出的坚实步伐。
党旗暖在“帮扶点” 司法温情有浓度
“谢谢检察官姐姐,我们还想跟李妈妈一起过!”春节前的视频通话中,小文(化名)和小丽(化名)的话语,让宣州区检察院干警热泪盈眶。这句心声的背后,是该院在办理一起虐待案时,以司法温情守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生动实践。
小文和小丽是该案被害人。收到案件后,未检干警经过询问、讯问与走访发现,犯罪嫌疑人——孩子的继母李燕(化名)并非单纯出于报复心理,而是棍棒教育观念导致的粗暴教育方式。若对其批捕,这个原本已趋于稳定的重组家庭将面临“妻离子散”的困境,不仅小文、小丽的生活教育失去保障,夫妻二人重组后生育的幼子,也将陷入无人妥善照料的境地。
“办案不止于办案,更要照亮孩子未来。”宣州区检察院依法对李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同时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委托专业社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并持续回访。未检部门同步将家庭困难线索移送控告申诉部门,宣城市检察院随即联合救助,共同发放4万元司法救助金帮助解困。
这份直抵人心的司法温情,源自宣城检察机关党建品牌的深耕细作。在市检察机关“蓝朋友”党建品牌引领下,党员干警常态化开展送法进校园、检察开放日等活动,精心创作强制报告制度概念曲《哨音响起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全民护苗”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共识。
司法救助中的温度,同样离不开“温暖控申”党建品牌的思想引领。今年3月,市检察院机关各支部赴桐城六尺巷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深入学习“六尺巷工作法”中蕴含的包容礼让、化解矛盾理念,将新时代司法为民理念融入检察履职。在司法救助一线,党旗始终高高飘扬: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开展司法救助46次,发放救助金79万元,为一个个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家庭撑起希望之伞,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从乡村院落的普法课堂到红色旧址的修缮现场,从农民工的工资条到困境孩童的笑脸,宣城检察机关始终坚持用“党建红”引领“检察蓝”,以“检护万家灯火”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抓手,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让每一项履职都浸透着民生温度,汇聚成守护万家灯火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范文琦)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