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健
在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穹顶之下,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以完美的肌肉线条和沉静的力量震撼着每一位仰望者,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朝圣者的目光。然而鲜有人知,这座被誉为“世界最美男性雕塑”的杰作,竟诞生于一块被嫌弃近一个半世纪的“问题石头”——内部有一条细微裂痕从对角线贯穿的大理石。这块大理石从1464年开采至1501年米开朗基罗开始创作,在质疑与否定中默默等待了137年。米开朗基罗的伟大不在于无视石材的缺陷,而在于他能洞察缺陷之下的无限可能。
这块大理石的经历与部队中常见的情境惊人相似——一位士兵可能因某种特质不符合传统标准而被贴上“问题兵”标签,这很有可能使那些富有创造力但稍带“棱角”的人才被拒之门外。部队作为高度结构化组织,往往倾向于强调标准化与服从性,这种组织特性容易形成对“完美军人”的单一想象。然而无论是士兵个体还是作战单元,都难免存在各种“裂痕”:可能是性格上特立独行,可能是技能上的不均衡发展,甚至可能是过往挫折留下的心理创伤。传统管理者思维倾向于消除这些异常,追求标准化与统一化。但米开朗基罗的启示在于,卓越管理者应具备“化限制为创新”的能力,洞察每一处瑕疵的独特价值。
朱德元帅曾说:“最好的干部不是没有缺点的干部,而是缺点和优点都明显的干部。”人才并非寻找现成的完美,而是发掘未来的可能。那些看似不守规矩的“刺头”,可能蕴藏着突破传统的创新思维;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士兵,或许拥有沉着专注的技术潜能。“瑕不掩瑜”的本质,是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人才的价值,透过官兵当下的不足,看见其可塑的未来。
纵观军事发展史,那些最杰出的将领往往是最卓越的“雕刻家”。巴顿将军擅长发现士兵内心深处的斗志,即使是对那些受处分官兵,他也能看到其作战潜能;粟裕大将善于从实战中发掘智慧人才,不论其出身与资质。从普通士兵到战斗英雄,从稚嫩学员到杰出将领,无不印证着“瑕不掩瑜”的深刻道理。
在急功近利的时代,往往追求“即插即用”的人才,希望士兵如标准零件般严丝合缝。但真正的人才恰似雕琢璞玉,需要“匠心”与“耐心”的双重维度。部队管理的最高境界,正是不轻易否定任何一块“原石”,而是针对不同特质的人才设计差异化培养路径——对“偏才”给予特殊照顾,对“怪才”提供适当空间,对“晚成者”保持必要耐心,通过智慧的眼光与耐心的雕琢,使每个特质都能在整体中找到其恰当位置。当组织能够包容看似不完美的棱角,当管理者学会欣赏差异中的潜能,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想状态。
《孙子兵法》所言:“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真正强大的组织不是没有“问题石材”,而是拥有将“问题”转化为“特色”的智慧。美国海豹突击队“Hell Week”选拔机制,旨在筛选出具备卓越意志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身体耐力的候选人。对体能稍弱但策略思维出众、射击精度不足但领导力超群的士兵并不会直接淘汰,而是通过教官们的细致观察,寻找将各种特质转化为作战优势的可能性。这种培养理念使得海豹突击队既保持高标准的技能,又具备惊人的多样性优势。组织培养需要建立“容错进化”机制和“安全失败”训练环境,允许官兵在模拟战斗中暴露缺陷、调整策略,实现“应力释放”与“结构强化”。
最强大的集体往往由互补的对立面构成,承认瑕疵的普遍性,相信转化的可能性。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既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也需要米开朗基罗般慧眼与胆魄,在看似不完美的事物中发现非凡潜力,让每一块“问题石头”都能找到成为巨像的可能,使每名官兵都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能,为新时代强军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