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围绕新入职民警培养工作,依托“导师制”核心机制,结合各监区特色品牌活动,通过“定制化培养、实战化训练、常态化考核”三维发力,帮助新警快速完成角色转变,筑牢履职根基,为监狱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导师制”夯实成长根基
分局以“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为目标,构建“1名青年民警+2名培养导师+1份定制计划”的培养模式。在导师选配环节,精选“藏青蓝”“白湖柳”等先进典型,以及岗位能手、业务精兵担任“政治+业务”双导师,确保新警既能筑牢思想防线,又能提升业务能力。
结对前,通过档案分析、谈心谈话全面掌握新警专业特长与性格特点,按照“工作关联、业务对口、便于沟通”原则匹配导师;结对后,由政工部门与导师协同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明确阶段目标与学习重点。
“实战化”提升履职能力
各监区结合工作实际,打造特色培训品牌,以“实战需求”为导向,提升新警综合素养。推出“YOUNG课堂”系列培训,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以事故案例筑牢安全思想防线。
邀请业务科室民警开展《刑罚执行相关政策解读》专题授课,围绕减假暂案件办理程序、案卷审查、悔改表现评价等核心内容,详细讲解,直指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课后通过点评研讨、交流互动,引导新警发现短板、互相学习,实现“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良好效果。
分局层面则依托“精品课堂”“青柳夜校”等平台,开设党建业务、监管改造、生产安全等课程,同时结合民警实战大练兵,常态化开展狱政管理“四项竞赛”、调研论文“一季三练”等评比活动,推动新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履职能力。
“常态化”保障培养实效
为确保培养工作不走过场,分局建立多维度评价与激励机制。依托《新录用民警导师制培养手册》,实行导师与学员双向互评,每月底按计划填写培训进度、教学质量等评价内容,动态跟踪培养成效。每半年由分局政工部门联合“师徒”所在单位组成评议小组,对结对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效果不佳的及时调整导师,避免“一结对了之”。
同时,将“导师制”培养成效与基层干部绩效考核、新警评优评先挂钩,形成“导师尽心教、新警用心学”的良性互动氛围。截至目前,分局通过系列培养举措,已有多名新警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在监管安全、业务办理等工作中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为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持续筑牢安全防线、提升执法水平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李铭昊)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