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畔的马鞍山市,一座占地150亩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正以科技之力书写生态答卷。作为中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江流域的重点环保项目,马鞍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历经二期扩建与提标改造后,日处理规模跃升至13.5万吨,服务范围覆盖24.6平方公里主城区,为36万居民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污水净化防线”。
回溯至2018年,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回头看”行动中发现,原设计日处理10万吨的一期工程因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峰水期污水漫溢至雨山河,水体水质从Ⅴ类恶化至劣Ⅴ类。面对严峻挑战,马鞍山市政府联合中铁水务集团启动二期扩建工程,总投资超5亿元,引入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设计,通过“扩建+提标”双管齐下,将总处理规模提升至13.5万吨/日,出水标准从一级B跃升至一级A,彻底解决污水溢流问题,雨山河水质显著改善,重现水清岸绿生态景象。

赵明 摄
生活污水经市政管网汇入厂区后,开启一场跨越300米的“净化之旅”。在细格栅间,大颗粒杂质被精准拦截;随后,污水流入一期卡鲁塞尔2000型氧化沟与二期A²O生物池,通过微生物分解去除氮磷等污染物;高效沉淀池与转盘滤池进一步截留悬浮物,确保水质澄澈;最终,经接触消毒池灭菌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这一过程中,智能中控系统实时监控14道工序,MCC配电房、碳源间、加药间等环节协同运作,形成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网络。
处理后的清水并非直接排放,而是承担起更重要的生态使命。部分达标出水作为长江一级支流雨山河的生态补水,日均补水量达11.5万吨,有效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助力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据监测,雨山河水质从劣Ⅴ类稳步提升至Ⅳ类,部分指标达Ⅲ类标准,成为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污水变清、反哺生态”的闭环模式,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更让污水处理厂从“环境负担”转变为“生态资产”。
作为安徽省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标杆项目,中铁水务马鞍山第二污水处理厂始终以生态优先为导向。该公司通过“技术革新+品质运营+党业融合”三位一体模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设计、建设、运维全周期。厂区采用节能设备降低能耗,利用智慧水务平台优化运行,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超8000吨、氨氮超700余吨,为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贡献力量。
从“处理污水”到“美化环境、滋养河流”,马鞍山第二污水处理厂的蜕变,是中铁水务集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未来,这座“生态名片”将继续以科技守护碧水,为马鞍山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注入持久动力,在长江大保护的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记者 李小平)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