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仇鹤丹 于迟)“如果我的这一点付出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就是值得的。”10月28日,20岁的大学生刘辛在安徽省立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合肥市第144例、安徽省第817例、全国第2136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安徽省近十年来最年轻的捐献者。
刘辛是安徽警官职业学院2025级法律二系法律文秘专业的学生。因为18岁的一次无偿献血,他了解到捐赠造血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便毅然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两年后,今年9月底,他就接到了安徽省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与一位患者初配型成功。
如果说“配型成功”是照亮绝境的微光,那么“同意捐献”就是点燃希望的火炬。“当时登记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能够匹配上的概率非常小,甚至只有千万分之一,”刘辛回忆道,“接到电话后,想着既然配上了,能够帮别人渡过难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决定去捐献了。”
随后,刘辛向学校请了一周的假,入院接受体检、注射动员剂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刘辛同学非常低调,没有主动跟同学提过捐献这件事。学校知道后,立刻协调相关工作,全力支持他。”辅导员纵统瑞介绍。注射动员剂期间,刘辛出现了腰酸、背痛和低烧的症状,但是想到受捐者已经在无菌仓内等待移植,便咬牙坚持了下来。他还抽空回到学校参加晚自习,尽力补回落下的课程。
采集当天,刘辛的同学、辅导员和合肥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都来到采集室,陪伴在他身边。同学们还自发准备了花束和写满祝福的纸星星,祈愿捐献顺利。历经四个小时,血液分离机成功提取出324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这份“生命的种子”将跨越千里送往受捐者所在医院,为其点燃生命的新希望。
据了解,目前造血干细胞捐献多采用外周血采集方式。捐献者通过提前注射动员剂提高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浓度,再进行采血分离,最后将保留的血液成分输回捐献者身体。相较于传统的骨髓穿刺方式,外周血采集更加科学、安全,对身体健康并无长期影响。采集结束当天下午,刘辛就已出院返校,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不久后,刘辛收到一封来自受捐者家属的匿名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之情。“虽然素未谋面,但您的善举已经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我们会带着这份新生,更加珍惜生活,也努力将这份爱与善意传递下去……”出于双盲原则,刘辛只知道对方是一位30多岁的患者。“这样的年纪正是家庭的支柱,希望对方能够平平安安。”他说道。
刘辛的事迹在校园里传开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辅导员赞他展现了青年人的勇气和担当,还有很多同学主动向他咨询造血干细胞留样的事宜,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将这股“青春正能量”不断传递。
这份担当,并非偶然。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明德尚法、弘毅致远”校训的浸润下,警院师生始终以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为己任。近年来,学院多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无偿献血和急救普及”主题的志愿服务,近3年的年均献血量达到20万毫升,学院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多年荣获“热血公益奖”“优秀组织奖”“驻肥学校无偿献血贡献三等奖”等荣誉。
刘辛用他的年轻臂膀,为陌生人托起了生命的重量。他不仅完成了一次爱心的传递,更在校园内外播撒了善意的种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警院学子的社会责任与青春担当。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