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最后一公里”的坚守与担当 ——省检察院“执检在‘位’ 监督到‘底’”检察开放日活动侧记
来源:本报记者 徐奥萍 阅读量:10000 2025-10-31 14:45:24

法治的威严,在于坚守原则的刚正不阿;司法的力量,在于温暖人心的人文关怀。10月30日,省检察院举办“执检在‘位’ 监督到‘底’”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高校专家学者以及省人大、省委政法委、省直政法机关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与部分学生代表等齐聚一堂,通过现场观摩、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座谈交流等形式,让大家“零距离”感受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在“最后一公里”的坚守与担当。

从“摆渡迷航生命”到“激活回家权利”,从“引渡迷失心灵”到“守护困境家庭”,再到“坚守减刑底线”,来自五河县检察院、广德市检察院、黄山市检察院、凤阳县检察院、九成坂检察院的五位讲述人先后讲述了《再起航》《第四十三条》《“她”视角下的驻所检察》《法亦容情》《一起不予减刑案件的背后》等办案故事。

“跑船是我们祖辈传下的营生,船就是我们的家呀!检察官,您能给指条活路吗?”当七名社矫对象因生计所迫、望河兴叹时,搁浅的不仅是他们的渔船,更是生活的希望。面对七个家庭的生存呐喊,五河县检察院的检察官们没有机械执法,而是深入走访,召开公开听证会,创新建立“科技+协同”双重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定位,与海事部门联动核查,既守住了监管底线,又为他们获批了外出航运的“准航证”。个案的办结不是终点,检察机关还与司法局会签文件,建立了涉航运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外出快速办理机制、大数据辅助监管机制,帮助14名社区矫正对象申请外出47人次,做到了“零违规、零脱管、零再犯罪”。

“检察官的角色和我们医生很像,都是在‘治病救人’,只不过你们挽救的是他们的人生。”听完讲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晓婵结合自己的职业分享感悟。

“积分我也够了、表扬我也拿到了,你们还能不给我减刑吗?”强制猥亵未成年人的罪犯在服刑期间获得狱政奖励并被提请减刑。检察官认真审查,发现其认罪悔罪书只谈改造、不提伤害,且曾翻供否认主要犯罪事实。“我女儿都被害成这样了,你们还要给他减刑?”在走访了原案承办人、被害人家庭后,进一步了解到被害女孩因侵害患上严重心理障碍,辍学接受心理治疗。面对罪犯的理直气壮,检察官严正指出其缺乏真诚悔罪态度,最终作出不予减刑的检察意见,并推动完善此类案件办理机制。基于此,对120余件此类案件加强实质化审查,共对十余名罪犯提出不予减刑的检察意见,让正义不因数字蒙蔽,让伤害不被时间遗忘。

“这些对于未成年人的伤害往往触目惊心,检察官的实质化审查让没有真诚悔罪的罪犯不能侥幸减刑,彰显了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担当。”“把被害人放在心上,不放过任何一丝问题,检察官的严谨态度和温暖守护让我很感动。”九成坂检察院办理的这起案件让省人大代表滁州市南谯区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熊传红和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宝庆运维班副班长唐苏豪均印象深刻。

“五个故事都很典型,而且各有侧重,充分表明了检察机关坚持‘三个善于’,在法与情的统一中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努力与付出。”情节各异的办案故事内核却始终相通,也让与会人员深刻感受到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始终在“管得住”与“放得活”、“惩罚”与“教化”、“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寻求着最精准的平衡,让公平正义在刑事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可感、可知、可触、可信。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教授对安徽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做法、成效予以高度认可,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希望检察机关能够更多邀请代表、委员通过公开听证等方式参与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既以公开接受监督,也借助多元力量促进厘清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派驻+巡回+科技的检察监督手段十分高效,建议检察机关今后继续加大对科技赋能、AI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升办案效率与监督精准性。”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是法律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刘曙光表示,安徽检察机关将认真听取、虚心接受与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不断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持续提升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本报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