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青果’志愿者的疏导,我们终于能好好说话了,生活有盼头了。”10月22日,合肥市瑶海区居民王女士紧紧握着心理志愿者的手,言语间满是感激。此前,因与丈夫长期沟通不畅,王女士家中冲突频发,即便多次报警求助,也仅能短暂平息矛盾,两人心结无法彻底解开。
为了让矛盾彻底化解,公安机关联系“青果心理服务志愿者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疏导。起初,夫妻二人还带着抵触情绪,心理咨询师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先当“倾听者”,耐心听两人倾诉各自的委屈与难处。经过多轮一对一沟通后,心理咨询师帮他们梳理出矛盾的核心症结,教他们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需求。渐渐地,夫妻俩紧绷的情绪松了下来,开始愿意为对方着想,最终解开了心结,修复了濒临破裂的夫妻关系。这温情满满的一幕,正是瑶海区深耕心理健康服务、以“心”为钥打开基层治理新局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瑶海区在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发现,不少矛盾纠纷的根源并非“事”的对立,而是“情”的隔阂。邻里争吵、家庭矛盾、职场焦虑等问题背后,都藏着未被关注的“情绪痛点”。为此,该区以“健全机制、精准干预、多元化解”为抓手,着力构建覆盖全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专业心理服务从“幕后”推向“台前”,深度融入矛盾调解、应急处置、社区服务等社会治理各环节,为区域和谐稳定注入源源不断的“心动力”。
为确保心理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落地,瑶海区委政法委主动牵头,在区综治中心专门筹建心理援助指导专班办公室,配备固定工作人员,实现制度上墙、流程透明,并制作了清晰的心理辅导转介流程图,明确专班的工作职责、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及评价机制,让每一次心理服务都有章可循。
如果说机制是“骨架”,那么专业队伍就是撑起服务的“血肉”。瑶海区心理援助指导专班整合多方资源,吸纳持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具备应急处置经验的医护人员、擅长青少年心理疏导的教育工作者、熟悉基层情况的公安民警,组建起一支“一专多能”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可在危机现场同步开展心理疏导、谈判沟通、紧急救治等工作;另一方面联动区团委、区妇联及本土公益组织“百米爱”心理服务团队,发起成立“青果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通过系统培训、定期督导,让志愿者成为专业服务的“补充力量”,以公益性运营模式深入社区、企业、学校,为有需要的人群送去及时的心理关怀。
今年中秋节前夕,心理援助指导专班发现,刚毕业入职某企业的刘先生最近总是情绪低落,不仅经常失眠,还因为一点小事就和恋人争吵,甚至萌生了辞职的念头。专班立即安排专职心理咨询师与刘先生对接,通过咨询,咨询师发现刘先生的焦虑源于对职场角色转换的不适应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咨询师帮他制定了“职场适应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刘先生逐渐找回了状态,失眠问题得到改善,与恋人的关系也恢复了甜蜜。
“我心里苦啊,真熬不下去了……”“我能感受到您现在的痛苦,愿意听您说说吗?”瑶海区居民杜女士因为工作压力和家庭原因,凌晨1时走上窗台,欲寻短见。接到公安机关的紧急求助后,心理援助专班派出心理咨询师,经过劝说、沟通,持续5个小时的“生命连线”,最终成功化解了一起轻生危机。事后,心理援助专班还为杜女士安排了后续的心理辅导,帮她逐步走出心理困境。
“基层治理中,很多矛盾看似是‘事’的问题,其实根源是‘心’的症结。只有先解开‘心结’,才能真正化解‘事结’。”合肥市公安局瑶海分局大兴派出所调解员祁长贵从事矛盾调解工作多年,对此深有体会。
他坦言,过去调解矛盾,往往聚焦于“事”的解决,可有时即便达成协议,当事人的情绪没理顺,矛盾还可能反复。“自从心理援助指导专班成立,心理咨询师加入基层矛盾化解后,他们从情感和事理两方面开导当事人,先用‘情绪温度计’工具让双方给当下的情绪打分,把不满、委屈等负面情绪‘说出来、放出去’,再通过‘换位思考’互动,引导彼此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处境,使得一些僵持不下的纠纷,因情绪的疏导最终迎刃而解。”
(记者 李斐 通讯员 夏鼎)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