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榜样】以“狠劲”破难 以“韧劲”为民 ——记安徽省检察院民事检察部综合指导组组长张传广
来源:记者 徐奥萍 阅读量:10000 2025-10-30 09:32:26

深夜的办公室内,一盏灯光穿透夜色。安徽省检察院民事检察部综合指导组组长张传广正俯身案前,一边翻阅着材料,一边在纸上标注密密麻麻的要点。“民事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专项监督容不得半点含糊,这些材料必须自己先搞透。”奋战在民事检察条线十余年,他带着一股“狠劲”破解司法难题,凭着一份“韧劲”守护民生冷暖。十年间,22件全国典型案例、17份首创性规范文件、连续七年的讨薪专项行动,他用较真与实干,让公平正义照进群众生活的每个角落。

案件绝不能办成“夹生饭”

“工作中最怕听到‘差不多就行’,案件绝不能办成‘夹生饭’,要么不办,办就必须办透。”这是张传广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份“较真”,在虚假诉讼监督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9年,郑某某等人虚假诉讼案因为法院裁定仅准许撤诉,未予惩戒而进入检察机关的视野。彼时,能否对这类裁定进行监督、如何监督都没有先例可循。刚接手此案的张传广敏锐意识到,“一撤了之”会让违法者逍遥法外,更会损害司法公信力。

为了找到监督的法律依据,他埋首钻研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撰写长达7万字的案件审查报告,多角度论证监督理由,认为虚假诉讼行为必须受到法律否定性评价。他提出的审查意见得到省检察院领导的支持,决定由省检察院跟进向省法院提出抗诉。最终,省法院采纳全部抗诉意见,撤销原裁定,驳回虚假诉讼原告的请求,对9名违法者及代理律师作出罚款惩戒,促成被害企业获赔45万元。

“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老黄牛精神在他身上得到极致体现。”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卫东对这位钉在民事检察战线上的“老黄牛”印象深刻。他回忆,该起案件办结后,张传广梳理发现全省同期还有20多起类似的案件均未得到有效惩戒,随即持续跟进。他和同事一起对2017年至2019年间全省1000多件虚假诉讼监督案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办理虚假诉讼的案件就得像拆毛衣,发现一个线头就得顺着拆下去,背后可能连着一串问题。”基于扎实的调研,他牵头在全国率先制发聚焦虚假诉讼治理的“安徽三号检察建议”,推动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会签《关于防范和惩治虚假诉讼的工作指南》。这份建议直接为最高检出台“五号检察建议”提供实践参考,更为全国虚假诉讼治理提供了“安徽样本”。

从个案突破到类案分析,再到机制建设,张传广凭着一股“狠劲”紧盯不放,五年间协同团队推动全省查办5100多起虚假诉讼案,监督力度位居全国前列。如今,安徽虚假诉讼案件量持续下降,司法诚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让群众的“盼”有回应

民事检察工作最贴近群众,深耕民事检察条线十余年,张传广始终将老百姓的冷暖放在第一位。

针对农民工讨薪难、维权难问题,他牵头的“检察蓝守护农民工讨薪”专项行动一坚持就是七年。“欠薪案件背后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这件事我们必须要做好。”从最初的年底集中部署,到全年常态化开展;从单一民事支持起诉,到“四大检察”协同履职,在他的努力下,维权守护日益全面,农民工兄弟的心也越来越暖。相关工作经验被最高检多次推介。“当看到农民工兄弟拿到血汗钱的笑容,群众的‘盼’有了实实在在的回应,再辛苦也值得。”

随着新就业形态兴起,他又将目光投向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看到《安徽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后,向领导提议增加检察职能条款,得到支持后,他反复研究论证,向有关部门提出立法建议,推动将检察职能保护条款写入立法,让司法为民的触角延伸到更多领域。

特殊群体一直是全省民事检察条线工作牵挂的对象。在安徽某县,马某某等五人因“外嫁女”身份,被村民组剥夺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权益,历经法院一、二审及再审,均被以“村民自治范畴”为由驳回起诉。绝望之际,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张传广在协助承办检察官审查案件后指出,村民自治不能逾越法律边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有法定标准,不能以此排除诉权。提请抗诉后,省法院指令再审,最终确认马某某等人的村民资格,认定分配方案无效。这起案件成为全省检察机关贯彻民法典典型案例,为众多“外嫁女”维权提供了司法指引。

“面对难题,他总有‘金点子’。”省检察院二级高级检察官杨会友清楚地记得,张传广曾提议建立民事深层次违法行为监督机制,在全国率先制发“仲裁问题”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探索建立检察监督与仲裁指导监督衔接机制,还曾经创新建立“检察+工会”的协作机制。“这些都是他针对民事诉讼监督有效性不足、新形势下仲裁监督缺位、劳动者权益保护难题等尝试的‘新解法’。”

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

“半夜十一二点、周末收到他发来的工作材料,是常有的事。”省检察院民事检察部主任刘斌道出了张传广的敬业。为了起草一份高质量的全省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工作情况专项报告,他和团队反复打磨20多稿,直到深夜;为了推动“检察+工会”协作机制建立,他多次赴省总工会会商,筹备联席会议,发布两批典型案例;为了让农民工顺利拿到欠薪,他手把手指导下级院办案,打通依法维权“最后一公里”。

在同事们眼中,张传广不仅业务素质强,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劳模”,是“把主动担当作为本能”的人。他先后被最高检评为全国检察机关调研骨干人才、民事检察人才、检察理论研究人才,被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被省检察院评为安徽省检察业务专家。他编写推荐的25件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起草的法律文书获评全国优秀甚至十佳,撰写的论文在检察知名期刊发表,参与最高检教材编写和司法解释论证。

先后荣记个人三等功4次,获评优秀公务员9次、优秀共产党员5次……众多荣誉,见证了他对司法事业的赤诚。然而,他最看重的是群众的认可和团队的成绩。当看到农民工拿到血汗钱时的笑容,当听到全国人大代表点赞“检察机关有担当”,当所在团队荣获“全国优秀办案团队”“集体一等功”,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我的检察路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也是一种坚持与态度。”如今的张传广依然坚守在民事检察岗位上,继续做那个敢啃硬骨头的“狠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人”。“我必须要让经手的每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推敲,让每一次监督都对得起群众期待。”(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