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皖南山区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两水”调解室早已家喻户晓。“有矛盾先去调解室,坐下来聊一聊、评评理”,已成为越来越多村民解决纠纷的首选方式。
走进朱旺村,青砖黛瓦映着流水潺潺,“两水”调解室窗明几净。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耐心细致的调解员总能营造出融洽轻松的谈话氛围,引导双方渐渐平复心绪,最终握手言和。这样的场景,在村里早已成为常态。
前不久,村里两位村民因闲聊时一方不慎将手机遗落在对方家中,继而发生争执。志愿调解员李敏走访途中恰巧撞见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当即主动上前劝解,并将双方请进调解室。“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老邻居,有事好商量,可别伤了和气!” 李敏一边援引 “两水” 典故,一边运用 “换位思考”“迂回调解” 等技巧耐心沟通。经过一上午的疏导,双方最终消除误会、冰释前嫌。
志愿调解员坚持日常走访,不断延伸矛盾排查触角,主动向村民宣传 “和让” 文化,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让 “以和为贵、礼让相处” 的理念真正深入民心。
进入新时代,朱旺村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基层治理智慧,借鉴 “井水不犯河水” 典故中蕴含的 “和让” 思想,创新推出 “两水” 调解工作法,在 “九井十三桥” 周边设立百姓说事点,努力把调解工作做在矛盾激化之前。近三年来,该村累计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调解成功率达 100%,基本实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的治理目标。
除了及时化解纠纷,朱旺村还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积极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将 “和谐礼让” 纳入村民信用评价体系,并创设购物优惠、出行便利等数十个 “信用礼遇” 应用场景,引导村民养成向上向善、互谅互让的行为习惯。
从 “党员解事” 到 “群防群治”,从矛盾调解 “频繁接单” 到如今 “久未开张”,从 “治已病” 的事后处置到 “防未病” 的事前预防,朱旺村乡村善治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陈超)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