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上门回收黄金套路深 省消保委提醒:防范“价格、克重”双陷阱
来源:记者 徐奥萍 阅读量:10000 2025-10-16 18:09:38

本报讯(记者 徐奥萍)伴随着黄金价格高涨,不少商家迎来了一波“回收”高峰。然而,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回收市场“暗藏玄机”:部分商家以“折旧费”“手续费”为名砍价;有些上门回收业务验金时故意损坏黄金以压低成色;有的使用“鬼秤”克扣重量,一克损失甚至多达数百元。

不久前,铜陵一名消费者郭女士添加了某珠宝公司的企业微信,沟通好黄金回收的相关费用问题后,该公司安排员工上门回收黄金。员工在询问后发现郭女士并不知道自己首饰的克重,经现场称重,重量为:足金耳环 0.8克、玫瑰金戒指1克。之后,郭女士发现足金耳环重1.32克,玫瑰金戒指重1.58克,商家克扣重量少支付了780元。后经铜陵市铜官区消保委调解,商家补款。

与郭女士有类似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今年3月以来,我省各级消保委陆续接到“上门回收黄金”服务投诉,所涉纠纷特征鲜明、手段典型、侵害性强。数据显示,此类纠纷中权益受侵害的主要为年轻群体,不法经营者利用该群体在贵金属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防范能力不足的状况,在流动、隐蔽的交易场景中,通过虚高报价、秤上做手脚、擅自熔炼黄金和虚报折损费等手段设陷牟利,在几分钟内让黄金价值“缩水”,并在得手后迅速通过第三方转移黄金。

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省消保委发布相关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黄金回收时存在的风险。首先是价格不透明,实付金额“缩水”,线上承诺高价,实际交易时以折旧费、提纯费、服务费甚至平台信息费等名目削减实付金额。其次是称重不规范,实际重量“瘦身”,交易中使用未经法定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在未明确告知并获得最终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剪断、熔炼使黄金失去原有的形态和工艺特征,破坏证据,并以“工艺损耗”等为由减少结算克重。还有检测不专业,实际成色“降档”,不使用专业检测设备,仅凭火烧等“土”方法主观判定成色,以“纯度不足”等理由降低品质随意压价。最后是主体不明确,责任追究难,不法经营者利用流动身份,并借助得手后迅速转移黄金等手段,刻意营造“无固定地址、无明确主体、无追溯凭证”的“三无”局面,纠纷发生后难以有效联系,维权困难。

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可以选择正规回收渠道,优先考虑信誉良好的品牌金店、银行或具备实体店与合法资质的回收经营户;对网络平台推介的服务,要主动核实其相关登记信息。要事先明确交易细节,通过可留存的方式,提前约定回收价格、计价方式、全部费用、检测方法与损耗标准等关键信息,避免口头承诺。此外,全程监督交易过程,要求回收人员出示身份与资质证明,现场核验秤具,并对验金、称重、检测等环节全程监督、拍照或录像,留存证据。仔细核对交易协议,交易完成后认真核对回收凭证,确保品类、克重、单价、总额、扣款理由等信息完整准确,拒绝签署空白或不完整文件。同时,注意妥善保管维权证据,留存黄金购买凭证、线上沟通记录、交易过程影像资料、回收协议与支付记录。

省消保委建议经营者应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尤其是熔炼环节前,就产品纯度、折旧、扣款等关键信息应如实告知并经售卖者确认。若产生争议,售卖者可先行与商家协商;如发现利用高价宣传诱导、隐瞒部分费用并在结算中加收价格等涉嫌违法行为,应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等部门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