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2025年芜湖市紫云英金秋人才季开幕式暨“海聚奇才”博士人才专场对接会,在该市神山公园紫云英人才会客厅温情启幕。此次盛会不仅拉开了金秋引才的序幕,更由芜湖人才集团重磅发布未来三年“人才愿景”,计划招引3000+博士人才、延揽10万+工程人才、集结50万+青年人才,以清晰蓝图延续城市求才初心,彰显“十四五”规划期间深耕人才工作的坚实底气,向全球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作为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芜湖人才集团的成长轨迹,正是芜湖人才工作创新升级的生动缩影。2021年7月,伴随“紫云英人才计划”应运而生,集团以5亿元注册资本金为基石,坚守“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人才”核心原则,主动扛起城市人才“总服务商”“城市HR”“人才CPU”三大使命,推动芜湖人才工作从单一政策供给,向“引、育、留、用”全方位生态赋能跨越,为城市人才战略落地提供核心支撑。
长期以来,芜湖始终锚定“产业立市、科创兴市”方向,产业实力的持续跃升为人才集聚筑牢根基。目前,芜湖已成功培育千亿元企业3家、百亿元企业20家、20亿元企业近100家,产业版图不断扩容、产业层次稳步提升,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与日俱增。自2021年“紫云英人才计划”全面实施以来,芜湖以“真金白银”投入、市场化手段破局,打造多层次招引体系,人才集聚效应持续释放。“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新增高层次人才团队420个、领军人才1236人、高端人才1.14万人,新入职大学生累计超36.1万人,超额完成“3113”人才目标,更在长三角中心区27城人才环境活力指数中位居榜首,入选“2024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
此次发布的未来三年“人才愿景”中,3000+博士人才招引尤为亮眼,且紧密紧扣芜湖重点产业赛道需求,精准匹配产业发展痛点与人才供给亮点。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板块,芜湖诚邀算法架构、固态电池、线控制动等领域2000余名顶尖人才,携手推动“芜湖智造”驶向全球市场;在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200余名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储能系统优化等方向的创新先锋,引领绿色产业变革浪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寻觅量子通信协议研发、芯片设计、智能网联安全等方向100余位数字先行者,共同定义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在航空航天(低空经济)这片蓝海,呼唤100余名飞控系统、复合材料、流体连接等方向的先锋力量,开拓空域经济无限可能;在智能制造领域,面向智能装备控制系统、农机无人驾驶算法等方向招引100余名实干者,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在大健康与绿色食品产业赛道,围绕千亿级产业规模目标,热切期盼紫云英育种、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方向的100余位创新者,携手缔造产业新优势。此外,芜湖市内12所高校、7家三甲医院也同步敞开怀抱,释放1000余个博士岗位,以直聘导师、国家课题支持、事业编制保障、充足科研经费等优厚条件,广纳文、理、工、农、医、艺多学科贤才,共攀学术与科研高峰。
引才是基础,留才是关键。在人才服务与生态构建上,芜湖依托人才集团打造全周期保障体系,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线上,升级人才政策兑现平台,开发24小时AI客服,实现政策咨询“不打烊”;线下,建成紫云英人才会客厅,承接13个部门21项政策兑现服务,真正做到“一站式集成化”服务。截至目前,芜湖累计兑现各类人才补贴36.86万人次,兑付资金达20.85亿元,其中本科生最高可享25万元购房补贴,夫妻双方补贴可叠加至40万元,切实解决人才安居难题。同时,芜湖还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运营“鸠兹科创湾”等18个创新园区、61个研发平台,管理多批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为300余家入驻科创企业提供全要素支持;推动人才评价改革,将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奇瑞等重点企业,覆盖员工从1.5万人增至9万人,已有7892名专技人才通过企业评审获得职称资格,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认可。
“初到芜湖,我便被这座城市对人才的诚意与温度深深打动,从精准落地的政策支持、高能级的科研平台,到细致周全的生活保障,每一处细节都诠释着芜湖对人才的尊重,也让我坚定了扎根这里的决心。”活动现场,比利时根特大学毕业的博士代表刘致远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来芜人才的心声,更印证了芜湖人才政策赋能的实效。
如今,长江畔的芜湖,正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城市,在“紫云英人才计划”的持续推动下,在未来三年51.3万人才引育目标的引领下,这座活力之城正与万千英才双向奔赴,共赴高质量发展新山海。(黄莺)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