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桑园》:每一道年轮都是文化的印记
来源:吴明亮 阅读量:10000 2025-10-13 19:12:47

□吴明亮

散文《桑园》结尾这样写道:桑树,梓树,这些家园里的树,树大了,就成了根,就成了家园,成了故乡,成了心中绵长的乡愁。我想,这也许就是著名作家金志伟先生出《桑园》这本散文集的意义所在了。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桑园曾经是一个地名”,他从这句话切入,给读者明确的提示。揭示了书名背后的双重隐喻:既是人生记忆中地理空间坐标的消逝,亦是某些感情记忆载体的重生。

近日,散文集《桑园》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共收录了65 篇散文。封面设计简洁。对称半角飞檐的徽派,一扇辕门的幽邃,一棵桑树的影像,整个版面素雅唯美。

作者在序言中告诉读者,出版这本书是因为整理旧稿的契机,显现了强调其通过文字演绎时间飘忽的创作意图。让读者以《桑园》中的散文为镐,掘进个体记忆的土壤,让地名升华为承载集体文化基因的精神图腾。

在书中,金志伟先生将个人的生活历史与地域文化交融,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可爱的父老乡亲用勤劳智慧换来的沧海桑田变化的由衷赞美。

首篇《那些年》中,作者描写了自己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忆,我仿佛闻到岁月里腊八粥、爆米花、姜汁糖的香味,看见自己曾经用笨拙的手为亲戚本家写门对和初一早上拜年的美好场景。记忆深处还响起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祝福和二踢脚凌空炸响的声音。故乡原生态的文化跃然纸上。“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虽然是作家迟子建的话,但也是金先生的人生成功的感悟。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柴。在散文集《桑园》一书中,和吃喝有关的文章多达十篇。黄梅时节的吃梅鸡习俗。“有人说,美味不过是舌尖上的记忆,但我想说:真正的美味是一碗人间烟火,体贴又温暖”。这是金先生的见解体验,也是我们的感悟。《紫砂》中金先生说,紫砂壶里,泡的就是今年的龙井茶。其实他是想说紫砂壶里泡的是春天里生活的美好。《吃食堂》这篇更是写出了一个划时代历史的某种印记,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马齿苋》虽短,但却抒发了生活中的那些辩证的哲理。《吃错药》中生活的场景和生活情趣的描写,让人捏把汗又忍俊不禁。《香椿头和百花苗》对于香椿头和百花苗的故事叙述,让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学习了知识,领略了美食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和温情。《喝茶的那些事》与《紫砂壶》异曲同工,文中凌安的雨前茶,汤池的小兰花的味道在作者的生活里发酵成文章,让读者对雨前茶和小兰花心生青睐之情,嘬一口而后快。《端午》中描写的端午习俗童谣:端午吃个桃,到老不落毛,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和绵长的粽子友情相映成趣。《臭萝卜》中作者将“臭名远扬”描写得惟妙惟肖。《吃早酒》描写的是风土,更是人情,我想早晨空气中弥漫的酒香是不是比其他时间段更芳香,因为这时候人们是最清醒的时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作者,对于故乡的一些空间的描写和记忆,与《桑园》一样,美好的记忆刻在时光隧道里,照亮读者前行的旅途。其中《庐江的桥》描写了庐江古桥的渊源,以及现代桥的寓意,诠释了时代发展赋予庐江桥的深刻含义——连通未来,连接明天的彩虹。《四牌楼》《钟鼓桥》描写了庐江城的一些空间记忆,勾起了读者对于老城的万千记忆。同时告诉人们庐城的变迁和繁荣,让人更加珍惜时代的美好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登鹳雀楼》《云上木梨硔》《在青海》三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寄情祖国山水的情怀,在鹳雀楼上想起母亲教自己读诗的情景;在云上木梨硔顿生借山而居,过一回这云上的日子的意念;在青海德令哈夜色温柔里与妻子相依赏景,是作者的旅途记述,更是情感中的天上人间。

书中写人物的篇目,更是情深意浓。《杏园人物》是一篇教师人物谱,在文中作者描写了四位恩师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细节,表达了作者对这几位恩师的崇敬之情。往事历历在目,血浓于水的师生情如涓涓细流,无论岁月久长,永远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成长。《校园人物速写三篇》刻画了三位才华横溢的老师,品岁月如茶的老柯,在岁月如歌里歌唱的童老师,酷爱书法的鸣高老师,在作者的笔下,即使是寥寥几笔,却也是让读者过目不忘而生喜爱之情。

散文集的语言质朴而深邃,“文字不够好,敝帚自珍”的自谦背后,白描手法蕴含诗性哲思。结构的漫不经心中,显现逻辑顺序,以“桑园”为圆心辐射多篇散文的编排逻辑,地点和空间意象统摄全书的凝聚力。情感真挚中,体现人与自然变化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作者结合退休后的人生体悟,解读文字中“哀而不伤”的抒情美学,如对沧海桑田变迁的坦然接纳。

当年的桑园,作为空间地理位置已经不复存在,但作者通过这些文字和老到的散文技法,重建了消失的桑园,激活了读者空间的记忆。文字中沉淀对往事的温情回望,表达了“对温暖与真情的深刻领悟”,更是让读者感慨万千中涌起对作者的敬佩和对生活的珍惜之情。

序言中“十年树木,种的是祈愿”的经典抒情,点出桑园虽然从空间上消失了,但它还会在这篇散文集中长成参天大树——每一片叶子都是记忆的标本,每一道年轮都是文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