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原告急盼收回2000余万货款的迫切需求,一边是被告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濒临停摆的危机,面对两难困局,日前,肥西县人民法院三河法庭用一场高效调解给出了“双赢答案”,既化解了这起大额买卖合同纠纷,又高效解冻资金,助力企业“回血”。
拖欠货款引纠纷
原告合肥建材某公司与被告某建筑公司本是建筑材料供销合作伙伴,原告按约完成了1亿余元的建材供应,被告陆续支付了8000万元货款,但剩余2000余万元尾款却迟迟未结清。多次协商索款无果后,合肥建材某公司一纸诉状将某建筑公司诉至三河法庭,并申请了财产保全,被告名下2000余万元银行存款被全额冻结。
庭前调解阶段,双方围绕付款条件是否成就各执一词。某建筑公司坚称,根据合同约定,尾款支付条件为“工程竣工”,并提交业主方出具的证明,强调工程尚未整体竣工,付款条件未达成。合肥建材某公司则主张,工程主体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仅剩部分附属设施未完工,被告应依约履行付款义务。因双方企业分歧较大,庭前调解陷入僵局。
调解协商定方案
“若简单判决,虽能了结个案,却可能引发上诉、执行等后续程序,导致纠纷周期延长,更关键的是,被告账户长期冻结将持续冲击企业经营,让企业陷入‘停摆’。”案件转入庭审程序后,承办法官没有选择“一判了之”,而是以实质化解纠纷为目标,梳理案件材料,耐心听取双方意见和诉求,把握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庭审中,法官先以“证据为基”梳理案件事实,逐一核对合同条款、供货凭证、工程进度材料,向双方详细阐明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同时,秉持着善意司法、文明司法的理念,法官既向被告提醒拖欠货款的败诉风险,也向原告说明被告企业的经营困境,积极引导双方从“对抗”转向“合作”,共同寻找“双赢”方案。
高效解冻解企忧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趁热打铁”,多次通过电话与双方负责人沟通,针对付款周期、金额分期等细节居中反复协调。最终,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互谅互让,就分期支付方案达成一致,签订调解协议,约定2026年8月30日前,某建筑公司将尚欠的2000余万元货款分三期支付给合肥建材某公司。
协议签订当日,原告申请解除对被告账户的财产保全,法庭立即启动保全解除程序。拿到解冻通知时,被告负责人松了口气:“法庭不仅解决了纠纷,更给了我们企业‘喘息之机’,这下能赶紧发工资、订原材料了!”原告负责人也表示:“不用等漫长的执行,债权能稳稳妥妥收回,法庭这效率真没的说!”
近年来,肥西法院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针对涉企纠纷探索“保全与调解同步推进”的模式,既通过保全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又避免司法措施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过度冲击”,与企业双向发力、同向而行,共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记者 吴文珍 通讯员 张小雪)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