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江淮环保世纪行】 蚌埠两地黑臭水体焕新
来源:本报记者 谢晴雨 阅读量:10000 2025-10-09 19:11:46

9月25日至26日,记者跟随“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先后走进蚌埠市怀远县兰桥镇大观村、五河县大新镇毛滩村,探访两处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如何蜕变为生态宜居地、村民增收的“聚宝盆”,成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样板。

黑臭水体变身资源循环样板

位于怀远县兰桥镇大观村的大观塘,水域面积约1126㎡。曾因生活污水直排、农田种养退水以及沟塘底泥淤积,造成水环境持续恶化,影响农户生活。在2023年,该水体纳入省级黑臭水体治理清单,并于2024年纳入蚌埠市(怀远片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范围。

记者了解到,该水体治理过程中坚持“生态治污、就地回用”理念,突出生态化、资源化路径。探索推动“以用促治”,将污染治理与农业生产有机融合。根据农村污水分布特征,推行“黑灰分离+小四格+资源化利用”处理模式,实现生活污水就地回用;推动稻虾种养退水就地回用于果树灌溉和鱼菜共生系统构建,并将水体底泥无害化处理后用作育苗基质反哺农业,实现“截污—转化—回用”的完整闭环。

“水面上的两个设备可以给水充氧,从而减少微生物的腐烂、发臭。”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项目经理杨彬辉介绍说,在上游及下游,通过沟渠滤农田退水,氮磷阻控。在塘内建设立体生态方阵:种植苦草等沉水植物净化底泥,睡莲等浮叶植物拦截悬浮物,芦苇等挺水植物阻隔面源污染。

“怀远县水系发达,治理成为重要一环。”怀远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王善飞介绍,十四五以来,怀远县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总数为203条,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村为94个,截至目前,已完成192条黑臭水体及93个生活污水任务村治理,其中2025年度42条黑臭水体任务已完成31条,22个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村已完成21个。大观塘的治理实现了环境治理与资源循环的有机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鱼跃景美绘就生态画卷

在蚌埠市五河县大新镇毛滩村,记者站在几年前被认定为黑臭水体的屋后塘边望去,水面上不时有花鲢跳出,水域另一侧铺展开的荷叶与路边的垂柳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屋后塘在治理前由6个彼此独立、互不相通的小水坑组成。”五河县大新镇毛滩村党总支书记李树良介绍道,由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再加上水塘四周杂草肆意生长,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恶化,导致黑臭现象的产生。

2021年,毛滩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对原本分散的6个小水坑进行整合,将其改造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水塘;将周边旱厕全部改建成无害化的三格式水冲厕所,并铺设污水管道,将村民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成功让原本的“死水塘”焕变为“活水塘”。不仅如此,还在水塘周边铺设便道,栽种垂柳与花草,塘内种植荷花,并将治理后的水塘承包给农户养鱼,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

“承包之后,我在水塘内养了鱼,种了莲藕,去年卖鱼的收入大概是一万多块钱,今年还会增加。”毛滩村村民邓传松说。记者了解到,一个承包户通过养鱼、种植莲藕,每年经济收入可以达到4-5万元。同时,承包户为了使自己的种养收入稳定,也会加强日常水体维护,防止水体返黑返臭。

农村黑臭水体三分在治理、七分在管理。在承包户个人管护的基础上,当地对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同时,镇村两级利用公益岗位,定期对水塘周边开展全方位保洁,捡拾垃圾、清扫步道,及时打捞水中漂浮物,共同推动治理工作取得长效。(本报记者 谢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