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撮镇之风
来源:刘晓千 阅读量:10000 2025-09-29 10:13:56

□刘晓千

只凭,在冬天看到一片枯黄的芦苇,就联想到夏天,风吹绿色芦苇荡时,沙沙的声音,大概只有在撮街后,那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才能感受到。

初春,天气还是有点冷,经过一冬天的洗礼,芦苇变得枯黄,没有朝气得任北风肆虐吹袭。但是一个冬天过去,芦苇繁茂,没有一点缩减,北风乱吹,也没有吹倒一片芦苇。它们的根部笔挺地竖着,尖端细细的部分,向下微微弯曲,做好迎接春天的准备。初春的风变得温柔,不知是否可以一夜将这片芦苇吹绿。

人群一旦钻进这片芦苇荡,便没有行踪,旁人无法从高高耸立的芦苇上,看到一个人影。即使走在,建设在芦苇荡的木桥上,也分辨不出,前方的路,疑似走到尽头,却发现,还有岔路,在觉得无趣时,一转头,却发现一座小凉亭独坐在木桥的一端。凉亭四周没有大片的芦苇,一片豁然开朗的视角,仿佛之前走过的芦苇荡,只是隐藏这座小凉亭罢了。春天,看芦苇变绿;夏天,看芦苇疯长;秋天,看芦苇枯黄;冬天,看雪落芦苇上。芦苇一年四季的变换,坐守凉亭便可见。

那片芦苇荡只是撮街微不足道,一小处风景。

撮街是撮镇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地板是青石板,两旁的双层古代建筑,排列着一众小吃,有茶馆、烧烤、咖啡店等商业设施,是与平常古街没有什么两样的现代化设施。但是在城门前,墨黑的雕塑中,一马车前站着两个大人,一个年轻的作揖,一个年长的微微弯腰,看着地上两个小孩,一个小孩抬头,嘴巴张开,貌似说着什么。两千多年的故事,在此刻以雕塑的形式留存下来,撮镇更因这个故事,而保留地名。

这个雕塑再现的就是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撮镇而发生的故事,那时,“撮镇”这个名字还没有产生。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恰遇一男童在车道中央堆土筑城。孔子让男童推了“土城”使车通过,岂料男童反问:“只有车让城,哪有城让车?”孔子吃惊,便问:“你知道这天下何火无烟、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树无枝?”想刁难男童,哪知男童回答迅速:“萤火无烟、土山无石、井水无鱼、槁树无枝。”而后男童问孔子鹅鸭为何可水中游,鸿雁为何可鸣?竟也给孔子出了难题。孔子回答:“能游是因其脚掌方,能鸣是因其脖长。”男童反问:“鱼虾水中游因为脚掌吗?蛤蟆鸣因为脖长吗?”孔子无言以对,赞叹说:“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也!”男童见孔子退让,便拆城让车。孔子叹曰:“地多一撮,书重百城。”所以名为“撮城”,后人又因“城”和“镇”在方言中同音,又名为撮镇,一直沿用至今。

当人看到那高大伟岸的孔子雕像时,自然会想到这个典故。这个典故更向世人展示了孔子不耻下问,拜男童为师的谦和态度。连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城镇的态度,那种谦虚随和的态度,逐渐演化为撮镇之风。

撮镇之风吹来了夜晚,在撮街上演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首先表演的川剧变脸,这是传统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各种变脸面具表现任务的内心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演变至今,川剧变脸逐渐变成一个主要表演形式。随着台上演员的举手投足之间,脸上的表情变来变去,台下观众连连叫好,在演员脸上的面具变为孙悟空时,气氛达到了高潮,下一个高潮就是,演员将自己的脸露出来。这场变脸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

下一个表演是个人独唱。可能观众并不知道这个人,但是唱的歌大众都熟悉,旋律一起,大家就跟着他的歌声,情绪调动出来,频频互动,整个表演很是热闹。一首接着一首,连歌唱者的激情都激发出来,不想离开舞台,他又唱了一首歌,让观众把手机拿起来,把闪光灯打开,现场一片白色灯光的海洋。就连歌曲唱完,大家还是意犹未尽。观众都沉浸在这样的演出中。

可是这样的表演并不是每天都有。在撮街的晚上,更多的是一个小火车载着大人和孩子,围着短短的撮街转上一圈,可以更好地观赏沿街的风景。短短的撮街,一眼望到头,终点坐落的是一座魁星楼。魁星是被偷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神话传说中掌管文运的神,与孔圣人遥相呼应。夜晚灯光四起,城墙上印着“地多一撮”的字样,魁星楼上四角的灯光,照耀着,使得这座楼在黑夜中更加严肃端庄。

晚上的撮街尽显热闹,当然也可以远离热闹的街区,朝城门后的寂静的小河出发。在节假日时,还会有穿着古装的工作人员游街,看到乱扔垃圾的,不遵守规则的人,还会上前制止,但是不提倡故意这么做。

撮街只是撮镇文化的一个缩影。古老的青石和青石板搭成的曹公桥隐没在青翠的绿树之间,这是夏季。而秋季时,这青色的石桥总与枯黄的周围不太协调,越是深秋越发明显,仿佛是注入了一种沉稳的活力,与凋落的黄得快死的树叶生命缓缓抗争。当我知道,这是夏氏族人邀请地方官曹光彦建桥,命名为曹公桥时,才明白,她那青葱的生命活力来源哪儿。来源于这镇里百姓对她的依赖和习惯。所以她才会活力下去,继续谦和,默默无闻地给人们便利,哪怕自己目送一代又一代。

而人们也没有忘记,先辈为造福周遭百姓所做的功绩,每每踏上这青色的石桥面,就算承担生活的任务,也会在心里小小的感恩一下吧!

在桥边不远处有口古井,名为“凤凰井”,相传是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亲临撮镇时打下的。这口井的周遭井沿上都是道道被井绳摩擦拉扯出来的痕迹。还有古街街面上的青石板,留有当年来来往往的车轮摩擦的车辙印。在离曹公桥不远处的另一座桥上,还嵌有一块石碑,历经风雨,石碑上的很多字都已经模糊不清了,但仍能辨认出上面刻有“告示”字样。

这样风采的古迹,遗址都印证撮镇自古就是行商辐辏、人口密集的地方。就算曾经的繁荣逝去,她也没有倚靠过去,继续以撮镇之谦和的态度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