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朱冠永 记者 吴文珍)日前,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承揽合同纠纷案件中,发出首份民事“扣划”裁定,通过“立审执”联动,疏通履行症结,破解保全僵局,在调解协议签订当天即完成案款扣划、发放、解封流程,实现涉企合同纠纷实质化解。
据悉,2022年6月,原告江苏某仓储设备有限公司分别与被告安徽某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淮南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合同总价330万元,后江苏某仓储设备有限公司按约发货并安装完工,但仅收到了部分货款,被告尚有约17.2万元货款及相应利息未支付。原告多次催要未果,无奈一纸诉状起诉至八公山区法院。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考虑到被告的还款能力,申请了诉讼保全,法院依法冻结被告账户16万元。通过承办法官的调解,双方初步达成调解意见,被告同意支付原告16万元,但在履行方式上却“卡了壳”。被告鉴于自身经营需要和企业信誉的考虑,提出“先解封再付款”,而原告则出于风险考量,担心解封后被告如转移财产则面临后续执行风险,坚持“钱到账再解封”。双方调解再次陷入僵局。针对当事人双方面临的逻辑“死循环”,承办法官便运用执前履行工作机制,联系执行法官,畅通完善执前履行内部办理流程。经释法明理,依原告申请并经被告同意,承办法官在调解协议签订当日即出具调解书,并发出首份民事“扣划”裁定,直接扣划被保全账户上的案款,并立即移送执行局扣划,当天即完成案款扣划、发放、解封流程。
案件从保全、调解、扣划,既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给被告公司保留了履行义务和信用修复的空间,有效推动涉企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以善意温情的司法回应企业的司法需求。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