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至县张溪镇的历山、联盟等村,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位老人围坐一圈,耐心倾听村民诉求。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用乡音轻声劝说。这不是寻常的闲话家常,而是“五老调解室”的工作日常——凭借丰富的阅历和情理交融的疏导,一件件矛盾纠纷在他们手中得以化解。

不久前,历山村的两个村民组就曾因G236国道征地补偿款问题闹得脸红脖子粗。大付组村民认为:“山权明明白白是我们组的,补偿款凭啥给你们?”金湾组也不甘示弱:“我们在这种了几十年,经营权证上写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我们的承包耕地。”几次沟通未果后,双方不约而同想到“五老”。
“各说各理难服众,咱请林业站来把图纸对一对。”退休老支书张丰顺一句话定了调。作为调解室的“主心骨”,他经手的200多起纠纷,几乎都靠这股“不偏不倚”的劲儿化解。
镇林业站现场勘察后,明确这块2.67亩的地块是山场上开垦的耕地。“林业‘三定’在先,你们经营权证登记在后,要是拿不出‘三定’前的耕地面积权属证明,那只能认定是后期开荒的。”村支书张西园补充道。
“这块地经营了三十多年,感情深着呢。补偿款我们可以不争,但国道以北那小块山林得归我们,再让条3米宽的路方便我们出行。”经过三次耐心调解,金湾组村民终于松了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一份兼顾权益与情谊的协议就此敲定。
像这样的征地补偿纠纷,常规流程可能要耗时数月,而“五老”介入往往十几天就能平息,既缩短处理周期,又能有效避免民怨累积。同时,几乎零经费投入的运作模式,更以“乡土智慧”替代了行政资源的大量消耗。
除了涉及集体利益的重大纠纷,“五老”们处理起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更是得心应手。联盟村的周某曾因红薯加工厂问题与邻居王某产生争执。老文书周明中闻讯后主动介入,劝解王某体谅乡邻:“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得互相体谅不是?”王某一番思索后改了口吻,同意整改并与周某握手言和。一场可能升级的邻里纠纷被轻松化解。周某心结得解,逢人便夸调解室“管用”。
据悉,自“五老调解室”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这支由退休老支书、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的调解队伍,凭借威望、经验和耐心,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于萌芽。
当“有事找‘五老’”成为村民的口头禅,基层治理就有了效率与温度。这些鬓角染霜的老者,用乡土社会最朴素的智慧,将“法、理、情”编织成化解矛盾的网,在一次次握手言和中,守护着最真切的民生温度。(刘海洋)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