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五年“压心石”终于落地了
来源: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苏卫东 张雨 阅读量:10000 2025-09-19 09:13:07

本报讯(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苏卫东 张雨)9月12日,在肥西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的调解室内,潘某紧紧握着该中心建设领域纠纷调委会调解员金晓艳的手,声音因激动微微哽咽:“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这五年来压在心里的石头,今天终于落地了!”随着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字,这起僵持五年的劳务伤害纠纷终于画上句号,现场响起的掌声,既是对结果的认可,更是对调委会数月奔波的由衷致谢。

时间倒回2020年。彼时的潘某还在肥西县某开发建筑公司承建的住宅小区地下室从事施工作业。一天,一块砖块突然从高处坠落,径直砸中他的头部。医院诊断结果显示为“头部外伤、头皮血肿”——除了伤口的疼痛外,这场意外更像一块巨石,砸乱了他原本平稳的生活轨迹。

事发时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潘某只能先回家休养,想着等身体康复后再与相关方商议赔偿。可没想到,“赔偿”二字成了他此后长达五年的“心病”:他既未与承建项目的开发建筑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也未与实际用工的分包单位建立明确用工关系;更棘手的是,他所在的几家分包单位陆续宣告破产。责任主体“缺位”、劳动关系“模糊”,赔偿事宜一下陷入“叫天天不应”的死局。

五年间,潘某的头部旧伤时常隐隐作痛,重活干不了、轻活又难找,家里的经济来源日渐枯竭,日子一步步滑向困顿。他跑过多个部门咨询,却始终因“证据不足、责任难定”无果。维权路上屡屡碰壁,让他心里的委屈慢慢积成怨气,甚至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攻坚目标。”得知潘某的遭遇后,肥西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领域纠纷调委会(下称“建设领域调委会”)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可刚接手,三道“硬坎”就摆在了调解员面前:

——责任认定“无据可依”,双主体破产导致劳动关系归属、事故责任划分如同“迷雾中的谜题”;

——当事人情绪濒临崩溃,每次沟通时,潘某总是眼眶泛红、声音颤抖,反复诉说“受伤后干不了重活、全家生活没指望”的困境,焦虑的情绪几乎让他失去协商耐心;

——涉事企业态度坚决,坚持“无直接劳动关系,不应担责”,调解陷入僵局。

“难题再大,也不能让群众寒了心!”调解员们没有退缩,决定以“法理为基、情理为桥”,开启一场“破冰之旅”。

对潘某,调解员们顶着烈日,数次登门走访:拉着家常听他倾诉委屈,拿出《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逐条讲解,用“身边类似案例”帮他梳理维权思路。从最初的“哭诉抱怨”到后来的“冷静倾听”,潘某的情绪慢慢平复,也逐渐愿意理性看待问题。

对涉事开发建筑公司,调解员们同样没少跑:带着事故现场照片、项目承包合同复印件一次次上门,一边从法律层面厘清“项目总包对分包单位用工的监管责任”,一边从情理层面耐心劝说,“潘某在咱们公司承建的工地上受伤,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现在家里困难,咱们伸把手帮他渡过难关,既是对他的体恤,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啊!”

这份“不放弃、不敷衍”的执着,最终化解了僵局。涉事单位负责人最终同意一次性给予潘某3万元补偿。签字那天,潘某拿着调解协议书,反复看了好几遍,眼中的焦虑最终化作释然的笑容。这笔补偿款,不仅帮他解了眼前的难题,更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