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基层矛盾纠纷愈发呈现出类型多元、诉求复杂、化解难度升级的鲜明特点。传统 “单打独斗” 的调解模式,已难以应对涉及多领域、多主体的复合型矛盾。为此,寿县综治中心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法委关于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的要求,创新构建 “十大领域工作专班” 治理体系,针对矛盾纠纷高发领域,专门成立矛盾纠纷依法分类、公共安全、检查监督、法院涉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卫生健康、退役军人事务十大工作专班。
这一机制创新蕴含三重战略价值:其一,实现治理资源集约化,通过整合政法、信访、司法及行业主管部门力量,打破部门壁垒,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其二,构建专业化解纷矩阵,每个专班配备政法干警、行业专家、律师、心理咨询师等 “专业 + 综合” 团队,确保矛盾化解既合法理又通情理;其三,打造闭环处置链条,构建 “全量汇聚 - 专班攻坚 - 综治统筹 - 群众参与 - 科技赋能” 的治理闭环,真正实现矛盾纠纷 “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实践表明,十大工作专班已成为寿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案例呈现:一场装修引发的邻里 “风波”
2025 年初,在寿县茶庵镇关岗村与茶庵村交界处的居民楼内,一起看似普通的邻里纠纷,暗藏着基层治理的挑战。楼上住户张某某在未与楼下邻居金某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擅自启动房屋装修。施工期间,不仅产生持续噪音干扰生活,更因装修工人言语粗暴、操作不当,导致金某家中热水器管道破裂,热水喷涌致使墙面、地板严重浸泡。
双方就维修责任与赔偿问题争执不下时,楼顶公共区域使用权的历史遗留问题更让矛盾彻底激化 —— 金某认为张某某长期独占楼顶用于晾晒、堆放杂物,侵犯了业主共有权益;张某某则以 “先到先得” 为由拒绝协商。村委会虽多次组织调解,但双方情绪对立严重、诉求差距悬殊,调解陷入僵局。金某扬言 “若不解决将采取极端手段”,张某某也放话 “奉陪到底”。这场纠纷不仅让两家人形同陌路,更像一颗 “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整栋楼的社区和谐稳定。
化解过程:四维联动破除矛盾坚冰
面对这起典型的复合型矛盾,寿县综治中心迅速启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工作专班,联合乡镇政法委员、公安民警、司法调解员及村两委干部组建专项调解组,构建起 “专业研判 + 法律保障 + 行政协调 + 心理疏导” 的立体化调解体系。
调解组秉持 “问题不解决不松手” 的原则,分步骤开展工作:首次上门时,通过实地勘查房屋受损情况、核对装修施工记录,精准固定矛盾核心事实;随后组织双方分开谈话,司法调解员从法律层面分析责任划分,公安民警提醒冲动行事可能面临的治安处罚,村两委干部则以 “低头不见抬头见” 的乡情,逐步软化双方对立态度;深入梳理后发现,除赔偿分歧外,双方长期缺乏沟通导致的积怨才是关键,这为后续调解找准了突破口。
在全面掌握纠纷全貌后,调解组再次上门组织双方 “面对面” 调解。专班成员首先亮明身份、说明来意,住建领域专家现场出示房屋受损鉴定报告,司法调解员逐条解读《民法典》中相邻关系处理原则,明确张某某需承担主要责任;公安民警结合辖区类似案例,强调 “以闹取利” 可能触犯的法律红线,引导双方理性维权。
之后,调解组转为 “背靠背” 沟通,村两委干部与金某聊起两家过往互帮互助的往事,唤醒彼此的邻里温情。最终,在调解组的见证下,双方签订《邻里和谐公约》,这起持续月余的纠纷以 “握手言和” 圆满落幕,专班机制的实战效能得到生动印证。
经验总结:打造县域基层治理 “寿县样本”
寿县综治中心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工作专班为实践支点,通过多轮上门、多维联动的调解实践,不仅成功化解了这起邻里矛盾 “坚冰”,更以 “解剖麻雀” 的方式,验证了 “十大工作专班” 机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这一创新模式,以专业力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用协同效应提升矛盾调解效能,凭闭环管理实现长效治理,为县域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寿县样本”。
如今,随着专班机制在全县范围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在 “家门口” 得到高效化解,群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邻里间的温情日益浓厚,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和谐画卷,正在寿州大地上徐徐铺展。(许皖春 记者 徐洪勇)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