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青川 通讯员 陈五志)2025年7月10日,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马元社区暑托班的书法教室里,大学生志愿者黄钰清握着孩子的手示范横撇写法。在宣纸铺展的课桌上,20多个孩子低头临摹,墨香混着铅笔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成了社区暑期最热闹的背景音。
暑期来临,孩子“看护难”成为不少家庭的烦心事。马元社区党委依托“社区合伙人”机制,联动多方资源开设暑托班,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为孩子们编织着快乐的暑期时光。亳州学院6名大学生志愿者们带着专业与热情,把课堂变成了探索世界的乐园。
舞蹈室里,邵婷婷正带着孩子们排练《红领巾》。孩子们踮着脚尖转圈,额角沁出细汗却不肯停歇。“老师说跳得好能录视频给爸妈看!”8岁的李心语跟着节拍扬起小手。
隔壁音乐教室传来合唱声,于清弹着电子琴领唱《我爱你,中国》,孩子们扯着嗓子飙高音,稚嫩的歌声撞在墙上,反弹出满满的朝气。
“淀粉遇到碘酒真的变蓝了!”科学实验课上,朱文娜举起装着蓝色液体的烧杯,孩子们发出惊叹。9岁的王浩举着沾了碘酒的棉签,追着问“能不能试试酱油”,被志愿者笑着拉回座位:“下节课教你们做彩虹水。”
心理课上,黄文静让孩子们把烦心事画在纸上折成纸飞机。“爸爸总加班不陪我”“作业太多写不完”,纸飞机在空中划出弧线后,被志愿者一一拾起轻声回应。
手工角里,志愿者贡宝琦分发粘土时被团团围住,孩子们举着捏好的小动物争着展示,活动室的展示架上,已经摆满了歪歪扭扭的“恐龙”“花朵”和“奥特曼”。
“以前暑假天天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能学新东西。”5岁的张梓涵数着自己的收获:会背3首红歌,能写自己的名字,还交到了5个新朋友。
志愿者刘其超刚上完安全课,正给孩子们贴“安全小卫士”贴纸:“教他们识别红绿灯、记住家长电话,这些都是能救命的知识。”
午后的作业辅导时间,孩子们围坐成圈,志愿者们穿梭其间答疑。“这道数学题我讲了三遍,孩子终于懂了。”黄文静揉着酸胀的肩膀,看着作业本上的红勾笑了。
“志愿者每天8点就到岗备课,比在学校时起得还早,从作业辅导到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成长看得见。”马元社区党委委员刁吴贝看着课程表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眼里满是欣慰。
如今,马元社区暑托班的笑声每天准时在社区回荡。大学生志愿者用青春活力,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难忘的夏日记忆。
“我们连续11年开设暑期班,解决了新兴行业、外来务工子女暑期照看问题。”马元社区党委书记郭侠介绍,下一步,该社区将继续整合更多资源,优化暑期托管服务,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的暑期活动,让暑期公益课堂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