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李小平 于迟)“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几个部门开证明,现在刷个脸就能办,省时又省力!”近日,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张女士通过“无证明城市”桌面交互终端,仅用3分钟便完成了公积金提取业务。
这一场景,正是马鞍山市高标准建设“无证明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2023年以来,马鞍山市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等问题,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顶格推动,“数据赋能+科技支撑”打通堵点,在全省率先上线“无证明城市”查询核验系统,在全国率先研发运用直接刷脸办证的“无证明城市”桌面交互终端,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证明的烦恼”。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政务服务部门共梳理政务服务事项3300项,证明材料6240个,实现免提交5962个,免提交率95.5%,已累计实现刷脸“免证办”19.6万件次
破题“证明顽疾”:以人民需求倒逼改革
长期以来,“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成为群众办事的痛点。马鞍山市调研发现,部分政府部门习惯“依证明办事”,将审批责任转嫁给群众,导致“奇葩证明”频现;基层单位则因缺乏核验手段,陷入“开不了证明、群众办不了事”的困境。数据显示,改革前全市涉及证明材料的事项达6240项,群众办事平均需提交5份以上证明,跨部门跑动超3次。
“群众的需求就是改革的指南针。”马鞍山市坚持把“无证明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高位部署、顶格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工作方案,解决数据归集和系统研发经费等重大事项,从制度层面搭建“无证明城市”建设的“施工图”。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将“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市政府办,并在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发改委设4个专项组。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观念,办公室牵头抓总,各部门既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顶格推动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一盘棋”格局,为改革扫清制度障碍。
数据“破壁”+科技“赋能”:构建“无证明”服务生态
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马鞍山市以“三张清单”为抓手,对全市证明材料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动态清理机制:取消无依据证明379项,推行告知承诺制413项,实现数据共享3455项、部门核验1590项,免提交率达93.5%。截至2025年4月,全市累计通过刷脸核验实现“免证办”19万件次,身份证、社保证明等16类高频数据100%覆盖。
技术革新是改革的“硬支撑”。马鞍山市自主研发“政民通·马上办”无证明查询核验系统,横向连通公安、人社、公积金等部门,纵向贯通市、县两级,实现50类证明材料“一键调取”。全国首创的“桌面交互终端”设备,让群众在窗口刷脸即可授权调用电子证照,公积金提取、边境通行证办理等业务实现“秒批秒办”。以“无犯罪记录证明”为例,传统模式需3天、跑2个部门,如今通过“数字战警”自动化核验,群众1分钟内即可在线获取。
为筑牢数据安全防线,马鞍山市建立“用户授权+IP白名单+日志分析”三重防护机制,确保数据调用全程可追溯。同时,将信用承诺嵌入政务流程,对虚假承诺实施联合惩戒,形成“承诺—践诺”闭环监管。
从“盆景”到“风景”: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马鞍山市的改革实践,不仅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2024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4.2万户,同比增长18%;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工程项目审批提速60%。《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国家发改委《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专刊推广马鞍山经验,改革做法入选安徽省“一改两为五做到五提升”百佳案例。
“‘无证明城市’建设,本质上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马鞍山市通过“理念革新+数据共享+科技赋能”,将“群众自证”变为“政府查证”,将“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担当”,实现了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好办”“智办”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