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25年“零信访”的乡村善治密码
来源:通讯员 孙志恒 阅读量:10000 2025-05-14 22:57:38

乡村治,则百姓安;百姓安,则国家稳。在庐江县柯坦镇,藏着一个乡村治理的“样板间”——拥有40个村民组、4000余人口的柿树村,用25年“零信访”的成绩单,交出了一份新时代乡村善治答卷。

漫步柿树村,白墙红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硬化路面直通农家院落,文化广场上村民闲话家常。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边远山村,如今处处彰显善治带来的蜕变。

而善治的密码,就藏在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大忠形象的话语里:“搞好‘鱼水关系’,做到‘知水性’‘感水恩’‘入水圈’,基层工作才能‘如鱼得水’。”

“鱼水情深”的治村之道

“村干部要像鱼,不懂水性那可不成。”马大忠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乡村治理的真谛。

在柿树村1258户村民眼中,这位土生土长的书记有着一本特殊的“民情账”——谁家性子急要缓着劝,哪户讲理得顺着说,他都门儿清。

2024年秋,72岁的村民马先所因收入增加面临低保调整。深知老马倔强要强的性子,马大忠没有通知了事,而是揣着政策上门当起“账房先生”:“您看,低保虽然调了,村头的公益岗还给您留着呢。”老马当场爽快应承。

可没过几日,通知上岗时老马突然蹦出句“闲人享清福,老牛拉重车”的怪话。这反常举动让马大忠心头一紧:水里怕是混进了砂石!当即摸排发现,原是有人误传“条件好的还在吃低保”,便立即带当事人当面澄清。真相大白时,老马拍腿笑道:“那晚在酒桌上听人胡咧咧,差点当了回浑水鱼!”

“软约束”有了“硬抓手”

“这事就得马书记来!”菜西村民组村民徐业华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

面对棘手的土地延包矛盾,马大忠亮出“三板斧”:会前谈心摸清症结,会上讲透政策法规,会后坚决落实到位。村民组里十次会议无解的难题,在他“情、理、法”交融的工作法中迎刃而解。

这位总爱憨笑的村支部书记,深谙“软硬兼施”的治理之道。他铺开“板凳会”让村民畅所欲言,推出“文明积分”激发善行义举,478户村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又立起“红黑榜”树规矩,挂出“进度表”明责任,党员干部群众相互帮着干、比着干。2024年,50余场议事会收集78条“金点子”,乡亲们自发筹资成立互助基金,中心村改造中村民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义务投工投劳,实现“零补偿”“零纠纷”,乡村治理很快呈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将心比心”的为民情怀

“村民骂你一句就上火?要是爹娘骂你,你也记仇吗?”马大忠动了真情。这位柿树村的当家人,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视民如亲”的深刻内涵。

他的办公室不在村委会,而在田间地头。一部手机、一个笔记本,走到哪办公到哪。路边碎石要清理,水管漏水要维修,大树被风吹歪了要扶正……这些“小事”都是他手机相册里的“待办事项”。村委会厕所安装扶手,办事大厅备着雨伞,处处可见他的细心。

2013年抗旱时,面对4米深的堵塞渠道,十几个村民束手无策。马大忠二话不说扎进水里,一次次潜入,硬是用双手掏通了涵道。“群众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这不仅是他的口头禅,更是他用行动践行的誓言。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马大忠“水性无常,更要随形就势”的治理智慧,恰与中央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高度契合。

如今的柿树村,“俯身听民声”不是口号,而是干部的行动自觉;“规矩入心”不是空谈,而是村民的行为习惯。这种干部与群众“鱼水相依”的良性互动,正是基层善治的生动写照。(通讯员 孙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