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山区腹地,旌德县人民法院在县委政法委的精心指导之下,以司法为民的初心与改革创新的智慧,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答卷。从联调治源试点到“一镇一法官”制度,从生态巡回审判到人大代表参与调解,这座山区法院通过构建“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4年的数据显示,该院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46.7%,调解成功1174件,成功率71%,基层社会治理呈现“矛盾纠纷早化解、诉讼案件负增长、群众满意度稳提升”的良性态势。
构建分层过滤矛盾化解体系
面对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元化、类型复杂化的新态势,旌德法院以蔡家桥镇为试点,打造出“平台整合+分类处置+司法赋能”的联调治源新模式。该镇建立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双轨运行机制,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的“三道过滤网”:首先由村居调解员进行初步筛查,继而由镇级调解组织专业调处,最后通过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效力。这种分层递进的化解体系,使大量矛盾纠纷在诉讼前端得到有效分流。
在2022年陈某金融借款纠纷案中,这一机制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面对跨越三省、涉及多次债权转让的复杂纠纷,调解员借助“云法庭”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完成远程调解协议签署。该案的处理不仅为当事人节省诉讼成本近万元,更探索出“线上调解+云端确认”的智慧解纷新范式。
这种机制创新的背后,是司法力量对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度赋能。2024年初,旌德法院联合县司法局出台《旌德县关于开展联调治源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蔡家桥镇为联调治源工作试点镇,试点期限为2024年2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通过与该镇调解组织有机衔接,联动发力,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实质化解。自2024年2月份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共委派涉该镇纠纷113件,调解成功40件,11件已初步达成调解意向,调解不成的及时开庭审理,能调则调,当判则判。
十年坚守织就司法服务网络
自2013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一镇一法官”制度以来,旌德法院用10年时间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司法服务网络。10个法官工作室年均化解纠纷150余起,回答法律咨询300余次,成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法治力量。
除此以外,法官工作室还积极为联系镇调解组织开展调解业务培训,提高基层人民调解员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在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确保矛盾不出村、不出镇。
在蔡家桥镇的法律培训现场,立案庭庭长吴丽娟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条文转化为生动的调解指南。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解剖”的互动教学,镇村干部掌握了“三步调解法”:第一步用乡情伦理打开心结,第二步以法律规定厘清权责,第三步借村规民约促成共识。从沟通方式、调解流程、调解技巧等方面对镇村干部进行培训,为人民调解员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法官工作室的功能已从单纯的纠纷调解,拓展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综合平台。在三溪镇,法官通过“巡回审判+法治学校”形式,将家庭矛盾纠纷庭审变成村民学法课堂;在柳溪村,法官在村委会开庭审理两起同村的赡养纠纷案件,将两起案件同时妥善化解,保障老有所养。这种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司法服务,使法治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压舱石”。
筑牢绿水青山的法治屏障
面对县域内频发的环境资源案件,旌德法院创新“惩治犯罪+生态修复+普法教育”三位一体的审判模式。2024年3月在三溪镇公开审理的非法捕捞案中,法庭将生态赔偿金计算、增殖放流方案等专业问题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生态账”,被告人当庭缴纳的8960元赔偿金直接用于购买鱼苗放流。这种“看得见的正义”让60余名旁听群众深受触动,案件审理后该河段违法捕捞行为显著下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近年来,该院充分发挥巡回审判职能作用,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以案说法、就地普法,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司法公信力,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影响一方”的良好社会效果。2022年以来,共开展环境资源案件巡回审理16次。
2023年6月,该院在庙首林场,联合检察机关、林业部门建立全市首个碳汇交易基地,并在之后审理的“碳汇修复”第一案中责令被告以认购碳汇方式替代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除此之外,积极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认购碳汇、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费用等多种执行方式,为不同类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提供全方位修复途径,让守护环境权益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司法实践。
打造司法公信力的阳光工程
旌德法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将人大监督、政协支持转化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制度优势。2024年,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法院、开展座谈5次,监督“徽动执行”执行现场4次。邀请代表委员旁听周某健受贿、挪用公款案,梅某平挪用资金、职务侵占案等案件庭审5次。
除了邀请代表委员们走进法院,该院还坚持“走出去”,多渠道、多维度倾听代表委员声音,最大限度凝聚共识。连续4年院领导班子成员分赴10个镇通报工作情况并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共收到意见建议30条,完善工作举措12项。
这种开放姿态延伸出“人大代表+法院”调解新模式,省人大代表陈北春参与调解的预付卡纠纷案,仅用3小时便促成“折抵消费+部分退款”的创新方案。代表委员特有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更容易让当事人产生信赖,促进矛盾纠纷更好更快化解。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司法样本
旌德法院的实践揭示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三个关键维度:在治理主体上,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多元共治”转变;在治理方式上,推动从“末端处置”向“源头预防”演进;在治理效能上,促进从“案结事了”向“治理升级”跨越。其探索表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需要以法治思维重构治理逻辑,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靠群众路线夯实治理根基。
在这片绿水青山间,司法力量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正书写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崭新篇章。旌德法院的探索,不仅为山区县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更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使命担当。(通讯员 汪悦磬 记者 陆慧敏 梅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