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县,这座因古泗水穿城而过得名、承载着运河千年安宁基因的古城,正以平安建设为旋律,奏响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动人乐章。近年来,泗县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平安泗县建设的强力引擎,持续深化平安建设,从搭建框架到高效运转,再到全面强化,真正实现“矛盾一站化解、平安一站共享”,让群众带着愁容而来,展露笑颜而归。
一窗通办,开启便民服务新体验
今年年初,退休在外的姜某某惊悉家中厨房厨具、橱柜和地板被浸泡损毁,损失约6000余元。经向物业了解,原来是小区建设方与燃气公司未将管道封实,致使管道破裂漏水。姜女士多次与两家公司协商,均无果而返,无奈之下,她来到泗县综治中心反映诉求。
泗县综治中心登记问题后,秉持调解优先原则,迅速安排人民调解员李素梅牵头处理。李素梅与两家公司负责人经过多轮耐心沟通,最终促使两家公司分别向姜某某支付3000元赔偿款。协议签订并履行后,姜女士满怀感激地为李素梅送上一面锦旗。从受理群众诉求,到与涉事公司沟通协调、达成一致、签订并履行调解协议,全程仅耗时一天,且全部在综治中心内完成。
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程中,泗县整合部门资源,采用“集中办公+协同联动”模式,将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及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等纳入县综治中心。公安、法院、司法、人社等行业主管部门常态化入驻,自然资源规划、教体等主管部门,以及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排班轮驻,真正做到“应驻尽驻”。这一举措让群众办事只需进一扇门,显著提升了综治中心的接待能力与办事效率。
书记领办,构建矛盾化解新格局
2024年5月,草沟镇夏庙村的郝某来到镇综治中心,倾诉了与邻居长达14年的宅基地纠纷。多年来,村干部多次调解都未能解决,这让郝某心中郁结难消。
草沟镇综治中心受理后,详细登记情况并向分管领导汇报,借助“书记领办”机制,将此事呈报党委书记。随后,党委书记迅速组织包村领导、村书记、派出所长、司法所长、律师组成联合研判调解专班。专班人员深入两户村民家中,全面了解事件缘由,精准把握矛盾关键。通过与当事人座谈、走访邻居、核查宅基地和建房情况,最终在各方见证下,重新划定两户房屋界标,保留两户房屋间的“两尺巷”,彻底化解了矛盾,两家人也重归于好。
针对农村地区宅基地、土地等邻里纠纷多发的现状,泗县创新建立“书记领办”机制。以综治中心为平台,在党委书记牵头带领下,各部门凝聚起“1+N>N”的强大合力,改变了以往综治中心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的工作闭环,一大批多年遗留的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得到实质性解决。泗县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魏振胤表示:“‘书记领办’既提升了各部门对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视程度,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避免流于形式,又借助公安、司法和律师等专业力量参与联合调处,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如今,全县18个镇(街道)综治中心在化解矛盾纠纷时都能联动协作,确保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得到妥善化解。”
多元共治,拓展基层治理新路径
草庙镇推行“两员三长”矛盾纠纷联动调处机制,牢牢把握前端预防、入口分类、高效调解三个关键环节,将调解力量下沉到一线,实现问题就地解决;屏山镇创新“积分+N”基层自治模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活动,探索出基层治理新方式;虹城街道开展“围楼夜话”活动,构建起街道、社区、物业服务公司、业委会、业主五方共同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畅通民主议事渠道,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自2022年起,泗县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总结推广实践中的优秀经验。制定《关于在全县推广基层治理“围楼夜话”“庭院访谈”工作法的实施方案》,以社区围楼夜话、村居庭院访谈为抓手,推进“两化”建设,围绕“四零”任务,强化“四民”服务,对全县平安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各镇(街道)结合自身实际,依托综治中心,提炼固化基层治理经验。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统筹村两委干部、社区民警、网格员、“五老”乡贤等力量,组建调解和巡逻队伍,常态化开展巡逻工作,深入楼道街巷、田间地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主动投身基层治理。
未来,泗县将严格落实各级关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六尺巷”工作法,全力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持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