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深夜的五河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键盘声与仪器蜂鸣此起彼伏。屏幕蓝光映着这个00后刑警的娃娃脸——若非勘查服左胸的警徽熠熠生辉,这个被同事唤作"宝宝神探"的年轻人,倒像是误入警营的理工科学生。
他的师傅黄捷说,三年前初入警队时,王少谨的勘查服口袋里总揣着笔记本,总追着我问“为什么”的模样还历历在目。而今,这个24岁脸颊还带着软糯的婴儿肥,笑起来带点学生气的年轻人,竟能在虚拟战场化身“数据猎手”。他的勘查箱里磨秃的指纹刷与泛黄的《电子物证实战手册》,记录着这位“宝宝神探”在传统与数字战场间的蜕变:勘验 200余起刑事案件现场,提取近千份痕迹物证, 21起重大案件因他提取的关键物证告破。
数据说话,让物证矩阵穿透迷雾
“越是破坏严重的现场,越要听清楚物证的悄悄话。”这个随身携带痕检工具包如同“移动实验室”的00后民警,已将“听痕辨迹”练成了破案利刃。
2025年2月13日晚,浍南镇安子口村一家便利店遭窃,近4万元财物不翼而飞。警灯夜幕闪烁时,刑侦技术人员王少谨已拎起物证箱抵达现场,面对报警人及家属多次翻动、足迹交叠的“污染现场”,小伙本着从现场找答案的信念,细致耐心地勘察现场的每一处细节。
“嫌疑人如何进出房间?赃物又是怎样带走的?” 带着这些疑问,他仔细勘查房屋进出口和可疑足迹。最终在报警人坚称“什么都没动过”的楼顶发现多处灰尘足迹,经过足底花纹比对,与屋内残存足迹的步幅特征、着力点完全匹配。“嫌疑人是从楼顶潜入的!”案件侦查方向瞬时扭转。
在楼梯口,王少谨发现一个疑似嫌疑人丢弃的蓝色手提袋,通过DNA检验,果不其然,袋口内侧检测出嫌疑人的DNA成分,成功锁定并抓获嫌疑人,审讯室里的嫌疑人也颓然叹息:“没想到栽在个‘娃娃警’手里。”
解“乌龙”见初心
实验室墙上,2023年全市电子物证竞赛第二名的证书旁,挂着副特殊的勘查手套——内侧残留着独居老人沙发夹层里的棉絮。那年端午,百岁老人哭诉养老钱被盗,王少谨用“生活场景还原勘查法”推演藏钱轨迹,当2.3万元现金从沙发深处重现时,老人颤抖的手与他满是汗渍的勘查手套紧紧相握。
这样的温情时刻,在王少谨的勘查记录本上已记满19页。2024年以来,累计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9.87万元。
从指纹到代码的跨界猎手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常亮着一盏孤灯。王少谨的“夜战标配”是凉透的浓茶、成摞的检验文书,和那件袖口磨出毛边的警服。他的镜片上倒映着跳动的代码,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数字时代刑事技术的铿锵节奏,这已是今年4月第7部需要紧急提取数据的涉案手机。当传统犯罪现场向虚拟空间蔓延,这位曾与指纹足迹打交道的“老刑侦”,从指纹足迹的“传统战场”冲向代码与数据的“数字丛林”新的战场。200余份电子物证、60余份检验文书的成绩单背后,是无数个与数据博弈的不眠之夜。
在2024年冬,一起普通电信诈骗案的嫌疑人将作案手机相关信息进行删除,自以为抹去了所有痕迹。王少谨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成功恢复了数据,让被撕碎的聊天记录在数据深渊里重新拼合,终于在一串被覆盖的临时文件里,揪出关键聊天、转账记录,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决定性线索。
而在今年2月份胡某被诈骗案中,王少谨精准利用网络数据,获取APP 主服务器IP,破解并固定网站后台数据,成功锁定开发人员及窝点相关人员信息,为案件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电子物证领域的快速发展,王少谨始终致力于学习和引进其他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他积极探索“电子物证 + 信息”、“电子物证 + 案件现场”等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电子物证检验技术在侦破新型违法犯罪案件中的强大威力。犯罪形态在变,但刑警的本分没变。当虚拟币洗钱方式的新课题摆在面前,这个被同事说成“宝宝神探”的技术民警,又默默啃起了区块链技术书籍,在数据海洋里继续做那个最执着的“捕风者”。用技术与热血,在罪案与真相之间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吴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