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无限好,赏花学法正当时。去肥东县包公故里文化园,看法治文化与廉政文化深度融合;去位于长丰县造甲乡的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感受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熏陶……
近年来,合肥市在不断增强普法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基础上,构建“法治+文化”协同发展体系,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及新媒体平台,将法治元素融入非遗文化创作,让法律知识在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的交融中“活”起来,推动法治精神浸润城市肌理。
十年深耕不辍
法治文化创作“燃”起来
“今年的法治漫画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近日将启动,这场法治嘉年华,有你才精彩!”4月22日,记者从合肥市司法局获悉,第十届全市法治漫画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即将“相约而至”。
紧跟法治热点、呼应民生关切,十年来,合肥市司法局每年确定一个法治文化创作主题,开展法治漫画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通过“以赛促创,以奖带建”机制,吸引专业创作者、青少年、社区居民等多元群体参与,激发全民法治文化创作热情,不断擦亮合肥市法治文化创作品牌。
截至目前,已累计征集各类法治文化作品1.2万件,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代表作。其中,有突出合肥地域特色的《小包普法记之民法典宣传漫画》等作品,以历史人物故事诠释现代法治理念,以新颖动感的形式赓续文化血脉;有反映“法治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合肥都市气息的时代题材,如微动漫《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等作品,凸显出法治宣传与城市建设的同频共振;《你有一条来自民法典的留言,请查收》《孙思邈训徒》等作品在第十八届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征集中荣获三等奖。
为提升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合肥市司法局在“法治合肥”微信公众号上精心打造“云影院”平台,集成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等专题分类,形成线上法治文化资源库,方便群众在云端学习观看。将每届的获奖作品编辑成册,免费发放给全市机关、企业、学校、村居等单位,让法治文化真正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不断增强法治文化品牌的认同感与影响力。
创新追剧普法
法治文艺作品“活”起来
“剧”好看,“剧”贴心。“有些法律条文比较晦涩,我是看剧看明白了。”市民的殷切期盼,就是普法工作的发力方向。合肥市司法局打造“案例影视化、文化可视化、传播矩阵化”法治宣传产品体系,构建“法治文化+精准普法”传播新范式。
创作民法典主题微电影三部曲《寻找郑诚》《守护高鑫》《珍爱和美》。微电影《寻找郑诚》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阐明民法典中第183条、184条“好人条款”这一创新规定,使“纸面上”的法律变得形象直观,该影片获得安徽省第七届“法润江淮 共筑美好安徽”法治动漫、微视频、漫画作品征集大赛一等奖。
拍摄包公法治文化专题片《法脉传承——包公法治文化的千年回响》,以探访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包公的法治世界,彰显包公法治文化的魅力。
制作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宣传片《普法先行 护企远航》,通过四个篇章“领航有力 助企扬帆”“多元平台惠企便企”“税企同行 劳企共赢”“法治防线 市场无忧”,展现了合肥市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中的努力。影片在全市公交地铁上广泛宣传,并在“法治合肥”微信公众号“普法云影院”栏目中展示,播放覆盖面超一亿人次。
此外,合肥市司法局还创新普法载体,以刀为笔制作庐州蛋雕之《中国宪法日》《中国司法》等法治非遗作品,实现传统手工艺与法治主题的跨界融合,在首届长三角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上惊艳亮相。
聚焦法景相融
法治文化阵地“串”起来
近年来,合肥市司法局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市现已建成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4个,市级21个。阵地建设注重“法”“景”相融合,用好用活“廊、亭、墙、栏、场、角”等景观,融入法律条文、名言警句、法治格言等,加大群众与法治文化阵地的互动频率,用遍布城乡、连点成线的法治“微景观”串联起普法“大格局”。
肥西县在小井庄村打造市级法治乡村教育基地,并将法治元素融入省级非遗莲湘舞,创作原创法治文艺节目,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长丰县全面升级农村法治文化阵地,组织普法志愿小分队为村民答疑解惑,在“家门口”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依托法治文化阵地,让法治谚语、法治漫画等法治元素扮靓乡村“颜值”。
合肥市经开区打造未成年人的法律舞台——“星星法庭”。青少年穿上法袍、拿起法槌、分析卷宗,在真实案例中体验法律的权威。同时,通过开展“大手牵小手”之“百米画卷绘画展”“趣味环保实践课”等多种形式,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实现普法教育从说教式灌输到体验式探索的转变,推动法律知识从校园辐射至家庭及社会。
为推进普法宣传从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合肥市司法局将民法典主题园等15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搬进”线上展馆,运用VR全景、AI语音等新技术,打造“云展馆”这一“不打烊”的全天候普法学法新平台。网友关注“法治合肥”微信公众号,从主页的“普法园地”模块进入“云展馆”,点击手机屏幕地图上任意地点图标,选择“去参观”,即可实现“云上”参观、“指尖”学法。“云展馆”上线运行以来,线上参观近2.3万人次,参加普法竞答游戏8200余人次。 (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王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