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林 记者 吴文珍)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法律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除了线下向律师事务所寻求帮助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线上法律咨询服务机构,获得差别化法律服务。这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日前,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法官就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接到多名当事人反映,称其在社交平台上遭遇了法律咨询骗局。
当事人蔡某前不久就在网上找到一名所谓的“专业律师”,对方称其将提供案件全流程服务、无需其操心,且保证胜诉率。双方在签订完电子合同后,蔡某向对方支付了5000元代理费,结果对方仅代写了诉状和申请了网上立案,后续便不再跟进。蔡某多次联系,对方却称合同约定该5000元仅为代为起诉、立案,后续流程需要另外交费。
法官介绍,这些虚假的法律咨询账号伪装成律师或法律服务工作者,用华丽的言辞和看似专业的形象,让当事人轻易地相信了他们的能力并支付了高额的费用,将自己的案件托付给他们。但在接受委托后,通常只能提供代书、网上立案等无需直接到法院出席的非庭审活动。而一旦当事人的法律纠纷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后续再做补救会难上加难。还有部分不良账号打着“免费咨询”的旗号,先获取当事人的信任,并给出模糊的承诺,待深入交流后,便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而一旦当事人交了钱,他们要么提供一些毫无价值的通用话术,要么干脆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当事人陷入求助无门、钱财两空的尴尬境地。更有甚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虚假的“法律咨询”可能会给出完全错误的法律建议,误导当事人采取不当的行动。在法律诉讼过程中,程序的合法性、证据的有效收集与提交等环节都至关重要。倘若依据了错误的建议行事,不仅可能导致原本有理的案件走向败诉,还可能会让当事人面临新的法律风险,给自己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法官提醒,正规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有着严格的渠道和规范。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均有司法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证,盖有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公章,附有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个人照片、所属执业机构、执业证号等信息。当事人在选择收费代理人时,应正确识别,通过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及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网站对其身份进行查询。在聘请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时,应与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机构签订书面委托合同,由该机构统一收取费用、开具票据,并指派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