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望、闻、问、切”助力绘就药都新“枫”景
来源:陈璐 记者 常振龙 阅读量:10000 2025-04-07 12:56:18

近年来,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望、闻、问、切”四诊调解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促和谐,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强大司法力量,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崭新画卷。

“望”:察民情、抓源头,绘就“未病先防”新图景

“望”,即观察民情、洞察民生。

谯城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依托巡回审判、设立法律咨询台、周末村居法庭等方式,深入村(社区)排查矛盾纠纷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古城法庭积极搭建“连心桥”“同心桥”“普法桥”,为助推乡村治理法治化提供司法保障

在日常调解工作中,法官和调解员注重观察群众的情绪和需求,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回应关切。结合“法律六进”活动,法院组织法官、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切实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筑牢基层治理的法治根基。通过“治未病”的理念,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疏通在源头阶段,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闻”:听民声、解民忧,绘就“倾听民声”新图景

“闻”,即倾听民声、了解民需。

谯城法院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坚持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通过倾听体察群众的“心情”“隐情”“真情”,做好情绪疏导工作,为矛盾纠纷化解奠定感情基础。法官和调解员以“倾听者”的姿态,用心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用情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让群众在倾诉中释放情绪,在沟通中建立信任。

谯城法院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倾听群众呼声,精准把握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为后续调解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注重将倾听与回应相结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关怀,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谯城法院通过“闻”民声、解民忧,不仅让群众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也为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

“问”:集民智、聚合力,绘就“群策群力”新图景

“问”,即问计于民、汇聚民智。

谯城法院在调解工作中,注重发挥群众智慧,通过广泛征询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寻找矛盾纠纷化解的最佳途径。法官和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做到“嘴勤心细”,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推动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谯城法院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汇聚多方智慧,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强大合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切”:解民困、促和谐,绘就“对症下药”新图景

“切”,即切中症结、解决民困。

谯城法院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切入点,从群众利益的需求点出发,精准把握矛盾纠纷的根源,防止调解工作出现偏差。针对疑难复杂案件,法院及时邀请相关部门、村(社区)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分析问题,凝聚矛盾纠纷化解合力。通过“号准脉搏、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结果去”,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步入“快车道”,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十九里法庭结合当地实际,在十九里镇药材街成立“周末村居法庭服务站”,法官与驻庭调解员轮值与驻点服务齐推进,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谯城法院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调解工作法,将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有效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拓展,2024年调解及撤诉案件6691件,涉及金额达27.22亿元。

谯城法院将继续深化“四诊”调解工作法,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创新的思路,绘就一幅基层社会治理的崭新“枫”景,为构建和谐谯城、法治谯城贡献更多司法智慧和力量。(陈璐 记者 常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