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汤口镇作为黄山的南大门,是游客游览黄山的重要集散地,黄山市黄山区人民法院黄山风景区人民法庭便坐落在此,下辖一镇一景区。近年来,黄山风景区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以“432”工作法融合“法庭+N”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服务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全心打造“无讼”黄山景区特色品牌。
在“快车道”上化解涉旅纠纷
“便捷、公正、高效”是法庭处理涉旅纠纷的重要标准和原则,“电话接访、诉前联调、巡回审判、数字减累”是法庭处理涉旅纠纷的日常。
“黄山的景美,人更美,我下次还要来黄山。”
2024年11月,一名湖北籍游客庄某入住汤口某酒店时,因浴室玻璃门爆裂导致双手及右足受伤。酒店方立即将游客送往医院治疗,但因后续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赔偿事宜协商不成,庄某遂在国家信访局网站反映诉求。镇平安法治中心启动矛盾纠纷联调机制,黄山风景区法庭、南大门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该起涉旅纠纷不到三日便妥善化解。
黄山风景区法庭在快调旅游纠纷的同时总结原因,注重前端预防,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汤口镇政府建立解决旅游纠纷的沟通交流机制,不定期开展互助培训,提供旅游纠纷调解业务指导。今年以来,2起景区高坠事故在得以诉前高效化解。法庭还定期开展普法赋能“无讼”景区建设活动,以党建活动为抓手,组建法律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送法进景区普法宣教活动。今年5月、10月,法庭干警以旅游高峰期为契机先后来到黄山风景区云谷寺地质博物馆、翡翠谷景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与游客、旅游经营者互动交流,提醒游客文明游览、爱护环境,提升游客安全和维权意识,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诚信服务,促进辖区旅游环境法治化。
在“慢车道”上化解邻里、家事纠纷
六尺巷的“让墙诗”传颂数百年,融洽的邻里关系是每个居民的共同期望,也是社会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黄山风景区法庭在汤口镇党委的领导下,依托综治例会,与镇平安法治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南大门派出所等职能部门及辖区内的4个村居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邻里纠纷的信息共享、矛盾共调。法庭通过该平台掌握处理邻里纠纷主动权,通过给予村居调解员业务指导,适时邀请相关部门参与调解,努力将矛盾“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郑某与文某系邻里,因生活琐事,双方发生口角进而殴打在一起,公安部门对郑某给予行政处罚后,文某对郑某提起民事赔偿。郑得知后情绪激动,扬言自己已经被处罚过,不会给文某一分钱,不会让文某好过。该起邻里纠纷虽事实清楚,文某的赔偿请求也于法有据,但若简单一判了之,可能导致邻里关系僵化,矛盾升级,甚至不排除“民转刑”的可能。为此,在综治例会上,法庭向与会单位进行通报,综治成员单位就该起纠纷进行分析、研判,细化调解方案,明确节点分工。郑某从初期拒绝同法庭沟通,到后期主动寻求法庭调解,并在达成调解协议后将赔偿款一次性支付给文某,双方握手言和的背后,是法庭准确把准纠纷根源,历经两个多月“小火慢熬”耐心调解的成果。
在“超车道”上化解涉企纠纷
让涉企纠纷高效率、低成本化解,是人民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课题。作为黄山景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黄山风景区法庭所辖范围内从事旅游、酒店、商超、装饰装修业务的企业众多且集中,从事餐饮的个体工商户以及手工作坊更是不计其数。针对辖区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买卖交易往来频繁,出现逾期付款等一般性问题时,除快速调处纠纷外,法庭时刻关注跟进判(调)后履行情况。
2018年起,王某经营的商行向黄山某酒店供应蔬菜、调味品,至2023年酒店累计欠付商行40余万元,该案经法庭诉前组织调解后,酒店按约支付了绝大部分货款,余款2万元迟迟未付,商行向法庭申请强制执行。
“40余万元的货款最后怎么剩2万元不履行?”为弄清其中缘由,法庭干警驱车前往酒店找寻原因。“疫情给酒店带来的冲击太大,并且当前酒店生意不景气,除了王某经营的商行外,还有其他供应商需要付款,一时半会顾不上了……”酒店负责人无奈说道。“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措施势必会对酒店脆弱的资金链造成更大负担,也损害企业信誉,不利于酒店长期发展,这是《执行督促履行告知书》,在执行前希望酒店能够主动履行”。酒店负责人在收到告知书后当即向王某支付5000元,并承诺余款15000元会尽快支付。两个月后,王某向法庭打来电话,告知货款已全部支付完毕。
据统计,2024年以来,法庭受理的涉企案件中仅6起案件判决结案,无一起上诉,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徐義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