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凤阳县小岗村用18枚红手印,按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如今,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凤阳县的血脉基因。9月2日,记者跟随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市县人大行”集中采访团来到凤阳县,采访调研该县开展“千名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的创新举措。
“我们积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强化担当使命,找准履职切口,积极推动人大代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开展 ‘千名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凤阳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成学斌介绍,近年来,该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 “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机制为基础,将1503名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下沉到全县各个网格,参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截至目前,共组织走访接待代表、选民2680余人次,梳理转办意见建议310条。
在小溪河镇燃灯社区第四代表小组活动室,多名人大代表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经历和感受。该镇人大代表、燃灯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德友就提起了前不久参与化解的一起邻里纠纷。
7月26日,刘德友负责的网格区域内,有村民反映称,邻居家的污水总往自家屋后淌,双方协商无果,甚至发生争吵。了解情况后,刘德友立即与镇人大代表吴杰到现场查看,发现系原有的淌水沟因常年未清理导致淤泥堵塞。两名人大代表在做双方思想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找寻解决办法。最终通过征求群众意见,两名人大代表建议,由燃灯社区买十二节涵管,并动用挖机清沟,采用地下埋污水涵管,将污水从涵管引入污水管网。仅用时五天,就彻底解决了两家和周边群众污水流淌问题,剑拔弩张的双方也就此冰释前嫌。
小溪河镇人大主席韩义柱介绍,在开展“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中,该镇将各级人大代表混合编为6个代表小组,划分到全镇29个网格中,设立6个代表联络站、15个人大代表群众联系点,构建了人民群众“遇事有人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办、办了有人督”的一站式闭环工作模式。代表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走访群众、倾听呼声,累计提出意见建议128条,一大批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得到有效解决。
乡村振兴需要汇聚民智民力。凤阳县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在高标准农田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小溪河镇人大代表、燃灯社区党总支书记收到岗李村民组村民反映的新建泵站、铺设管道的建议后,及时形成人大建议并向镇人大主席团提出。镇人大主席团按程序交镇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并在工程建设中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到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督促施工进度,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办,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解决了当地困扰多年的抗旱问题。
“有困难找代表”,记者注意到,在殷涧镇代表选区公示栏内,代表姓名、职务、照片和二维码一目了然,群众扫码就能和代表一对一联络。据悉,凤阳县架设代表智慧履职服务平台APP,实现重要发布“码上看”、代表建议“码上提”、民生实事“码上督”、人大知识“码上学”,在密切代表与群众联系、提高人大工作质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社情民意更畅通、代表履职更便捷。
“人大代表是一支不拿工资、不要报酬的编外队伍,‘千名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就是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优势,缓解基层干部人少事多难题,为社会治理工作献策献力。”成学斌表示。(安徽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