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变“治理末梢”为“治理靶心”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安徽庐江郭河镇——
村居吹哨“发声” 部门报到“发力”
来源:赵德斌 阅读量:10000 2024-05-31 10:02:38

近年来,庐江县郭河镇探索实施“村居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家门口,守护百姓“稳稳的幸福”。

按照“村居吹哨、部门报到”要求,郭河镇围绕群众遇到急难愁盼问题,属地村居迅速吹响“哨声”,镇职能部门应声“报到”解决,把大家的诉求往好里走、往实里谋、往快里办。这种工作模式实现了部门与村居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对既有社会治理结构的调适与重塑,是固底板、补短板的强基之策。

快捷哨、攻坚哨、应急哨……村居不仅“手中有哨”,而且“哨声响亮”,把属地和部门之间的权力连接起来、责任贯通起来,使基层治理工作开展得更顺畅,许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大清早,窗外的几只小鸟站在树梢,伴随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郭河镇潘墩村潘墩中心村村民程汇和妻子周光萍开启了新一天的生活。

趁着晨光熹微、霞影旖旎,这对夫妇沿着自家房前的壕沟一边悠闲散步,一边观赏花草。“现在环境搞好了,每天出来溜达溜达,感觉心里特别舒坦。”谈起身边发生的变化,两口子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程汇还记得,潘墩中心村建成后,他们的生活条件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但眼前的壕沟由于年久失修,导致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水流不畅,生活垃圾等到处都是,“到了夏季,就闻到一股怪味道,闷热的夏天我们也不得不紧闭门窗。”

这条壕沟因此被当地村民称为“龙须沟”,群众苦不堪言。让乡村死水“复活” 这一改变,缘于郭河镇正在开展的“村居吹哨、部门报到”工作。

潘墩中心村壕沟现状引起潘墩村“两委”的高度重视,于是,村里吹响了“哨子”。镇人居办、农环办闻“哨”而动,立即赶赴现场察看问题并召开协调会,迅速部署,明确责任,以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通过清淤疏浚、护坡护岸、绿化亮化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一条水质清澈见底的休闲壕沟呈现在人们面前,小桥、漫道、凉亭无不体现出人文关怀,初步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成了潘墩中心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郭河镇创新建立的“村居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通过基层“吹哨”发出集结令,引领部门“报到”响应群众诉求,解决了一件又一件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群众心里格外敞亮。

前不久,家住郭河镇郭河社区文华路的一些群众向社区反映,这条路的南段因此前修路,人行道路面被抬高,还增设了隔离护栏,居民出行需要绕路,附近商户也不方便上下货物,生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了解到住户对设置护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社区及时吹响了“哨子”。

镇大建办听到“哨音”马上“报到”,安排工作人员前来文华路实地查看具体情况,经过沿路勘察,发现确有部分居民家门前道路路面被抬高,安装护栏造成通行不便。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镇大建办与文华路南段居民多次协商,确定对人行道进行改造,对高陡边采取放坡,把坡坎改为斜坡,对部分护栏予以拆除,切实解决居民和车辆出行难的问题。

在文华路从事装饰装修行业的商户王方保说,由于隔离护栏太长,也没有出入口,车从两端都进不来,他们每天需要进货两三次,送货人员迫不得已每次只能把车停在机动车道上,搬着笨重的箱子跨过隔离带。

“道路改造以后,我们出行方便多了,这真是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提起当下的生活,在文华路的租户朱林林笑得合不拢嘴。

郭河镇全面推动的“村居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有抓手、能落实,不仅形成了群众诉求“接诉即办”的便民服务新机制,而且办理的“一呼即应”工作清单效率也显著提升,群众满意率更是屡创新高。

暖阳高照,风光正好。在郭河镇龙庙村凯隆家庭农场的西瓜种植基地,一栋栋整齐有序的钢构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

走进大棚内,但见成熟饱满的西瓜横七竖八地躺在瓜地里,露出圆溜溜、绿油油的大肚皮。“农场主”王凯和家人一起忙活着,他们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断瓜蔓,把西瓜搬运到手动小推车上,成批往路边的卡车上装载。

“今年的头茬西瓜已经集中上市。你瞅瞅,我们农场的西瓜个头大、水分足、口感好,每天都有不少瓜贩来这里抢着收,根本不用去集市上卖。”王凯感慨地说,“这多亏镇上帮忙解决接电浇水的问题,才会有眼下的好收成。”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王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打去年下半年起,头脑活络的他又开始琢磨搞西瓜种植。

忙活了好几个月,大棚总算建起来了,因没有通电,用水无法正常供应,生产方面没有保障,这成了王凯的一块心病。龙庙村了解情况后,立马“吹哨”,镇供电服务站闻讯积极“应哨”,很快组织人员到现场勘查,制定施工方案。

短短一周时间,镇供电服务站就为农场完成线路架设,满足了西瓜大棚保温及灌溉用电需要。

“供电服务站还在育苗、移栽、灌溉、上市等重点阶段,开展业扩报装、安全检查、用电指导等差异化供电服务,解决大棚生产各类用电问题,从建棚至今,我们从来没为用电发过愁。”王凯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哨响人到”已成为郭河镇基层治理工作新常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治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在村居。”郭河镇党委委员鲍旺说,基层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

如何有效统筹资源、力量,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如何从沿用传统管理手段转变到应用现代治理方式?如何解开村居这个“块”与职能部门这个“条”历来形成的“结”?

一个个考题摆在面前,一张张答卷要作答。

郭河镇瞄准基层治理短板,不断探索解决之道,坚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深化“村居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提升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水平,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郭河镇高效运行的“村居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以“责任落实到位、协同参与到位、响应处置到位”为方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响应机制,通过明责赋权、优化职能,增强村居“吹哨”能力。

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郭河镇强化部门服务基层意识,各职能机构安排专人“应哨”,坚持向基层报到、向一线报到、向群众报到,主动靠前服务,围着民意“转”、实事实在“干”,形成解决问题合力。

郭河镇还牢牢锁定“集中整治、突出重点、灵活机动、长效管理”的目标定位,立足服务流程清、响应速度快、办理责任明、服务效果实的具体成效,着力推动“吹好哨、报好到、办好事”,做到事不完、人不撤,形成任务落实闭合圈。

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以来,郭河镇村居吹哨、部门报到共27件,办结率100%,一批治理难题得到破解,基层治理能效明显提升,获得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拥护。

郭河镇党委书记张涛表示,接下来,郭河镇还要推进“吹哨报到”向网格延伸,拿出钉钉子精神,日日为继、久久为功,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实打实享受到更多便利、更多实惠。(赵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