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创新的基因始终涌动在合肥城市发展的脉搏之中,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如何以法之力守护创新,做高质量发展的“护航者”?4月26日,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发布知识产权保护情况,2023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06件266人,其中假冒注册商标案46件102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52件139人,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案4件14人,侵犯著作权案2件6人,侵犯商业秘密案2件5人。办理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民事检察监督案件7件,向法院制发再审检察建议7份,被全部采纳。
该院依托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和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工作,努力为创新引领合肥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聚焦重点领域,全市检察机关织密刑事打击“安全网”。针对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侵权多发常发案件,检察机关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以及涉民生、生产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办理了贾某、汪某等12人假冒某知名品牌薯片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有力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聚焦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办理了李某侵犯商业秘密、伪造公司印章案,有力保障企业商业秘密安全;办理了王某某、杜某某等8人制售假冒叉车案,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针对知识产权团伙化犯罪,坚持源头打击、精准打击、全链条打击,追诉上下游犯罪,办理了张某甲等13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等多个链条化犯罪团伙,强化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检察机关汇聚多方保护合力,积极构建“防护盾”。在发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作用方面,合肥市检察机关依托侦监协作平台,动态掌握公安机关初查、侦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案件疑点,引导侦查取证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办的张某、毛某某等5人生产销售伪劣防火门案,徐某某、谢某某侵犯著作权案等,有效固定案件证据,夯实起诉基础,最终获法院有罪判决。
此外,合肥市检察院不断完善行刑衔接工作,积极落实最高检《关于推进行刑双向衔接和行政违法行为监督 构建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制度的意见》,针对检察机关作不起诉处理的案件,推进反向移送行政机关作出相应行政处罚,闭环打击知识产权领域违法犯罪。与市场监管等部门会签《合肥高新区商业秘密保护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与行政部门协作配合,提升保护质效。高新区检察院针对知识产权案件类型中占比最多的商标权类案件,与法院会签《关于侵害商标权犯罪的量刑参考意见(试行)》,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适用的规范性、统一性,提升案件办理效果。
为写好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这张答卷,合肥市检察机关以提升质效为抓手,综合履职,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全方位司法保护,持续推进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体解决刑事责任追究和民事追责;对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同时损害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开展公益诉讼。能动履职,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畅通企业沟通渠道,探索与辖区重点企业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搭建“2+X”民营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检察服务。创新履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与九城市检察机关会签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打造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