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市场监管局始终把加强行风建设作为创优一流营商环境、赋能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坚持全员上阵、全线出击、全面发力,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行风建设的不断优化推进市场监管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争先创优。
在“学”上用功,系统联动学思想、见行动
领导带头学。坚持讲政治、高站位,局党组始终把行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局党组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先后4次传达学习国家总局、省局关于行风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以及行风问题典型案例通报,专题研究部署行风建设工作要点和具体任务,切实增强全系统加强行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全员覆盖学。结合主题教育和“六破六立”大讨论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宣讲阐释、案例教学、线上培训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全面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依托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发动各县区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管所,广泛开展“行风建设大家谈”活动,谈认识、谈体会、谈做法、谈建议,进一步深化对行风建设的认识,感受行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沉浸体验学。聚焦党员干部贪污腐败、酒驾醉驾问题,召开全系统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党员干部赴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中心参观学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先后参观学习淮海战役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查”上用劲,对标对表查问题、见差距
全面自查。聚焦行风建设“排查治理年”,对照《行风问题排查整治自查对照清单》,全面开展行风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和“全员自查、人人承诺”活动。在“淮北市场监管”官网开设“行风问题线索征集”专栏,广泛征集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场监管领域行风突出问题。
重点排查。结合“四下基层”活动,市县(区)局领导、机关各科(股)长带头深入登记注册大厅、市场监管所、学校食堂、农贸市场、药店、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走流程”体验活动,与群众沟通交流,着力查找各业务条线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行风问题,现场帮助群众、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个。
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行风监督员”制度,聘请10名来自全市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代表人士担任市场监管系统行风监督员,开展“市场监管体验日”活动,把监督“探头”架设到群众身边,通过“常态化”监督、“体验式”参与,对市场监管工作和市场监管干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着力查找行风突出问题。
在“改”上用力,动真碰硬抓整改、见落实
立行立改。落实行风问题排查治理主体责任,以市场监管所为最小责任单元,对排查发现的行风问题,建立健全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清单”制度,逐一对账销号,市县两级行风办加强审核把关、督导指导,共排查梳理行风问题13个,完成整改8个、持续整改5个。
真抓实改。针对行风问题整改,市局行风办联合驻局纪检监察组、人教科、机关党委,对各县区市场监管局、局属各单位开展实地督查检查2次,下发行风督查通报2期,召开行风建设工作推进会、调度会3次,确保问题改到位、改彻底。
全面整改。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通过“解决一个行风问题,破解一类监管难题”。针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排查整治中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有责不担、领责不为”问题,建立“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纪检监督”行纪衔接长效协同机制,进一步压实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职责,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有效预防执法风险、廉政风险。
在“促”上用心,实干担当促发展、见实效
促建章立制。从解决影响市场监管效能的“具体问题”出发,从解决经营主体最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9篇,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制度》《关于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的实施意见》等推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优化监管服务政策文件14个,从制度上强化行风监督,优化市场监管环境。
促服务优化。强化系统集成、数字赋能,推行“企业开办+N项服务”,成立登记注册集成服务工作室,开展“证前指导”服务,推动审批服务不断优化升级。编制《信用修复政策指南》,构建“一口受理、协同修复”信用服务新模式,助力企业重塑信用、轻装上阵。做细做实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4235”工程,推行“质量分析+专家会诊+整改提升”问诊模式,相关做法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质量技术帮扶典型案例。
促效能提升。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执法办案电子数据取证、典型案例宣讲、政务服务职业技能等各类竞赛活动,5个市场监管所获评全省首批四星所。开展季度“赛马”,制定《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调度奖惩工作机制》,考核结果与年度评先评优挂钩,进一步强化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模范机关。(梁贝贝 记者 赵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