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歙县富堨镇民俗文化里的“平安因子”
来源:王伟 阅读量:10000 2024-03-01 17:02:59

今年正月,古城歙县众多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尤其是歙北富堨镇的承狮麒麟舞和丰瑞里抬“汪公”,蕴含着百姓对平安的渴望和向往,形成古徽州特有的文化气质。

天下和麒麟舞

麒麟舞,是流行在徽州歙县富竭承狮村一带的土风舞,始自清乾隆年间,距今约有250年历史。舞蹈表达了村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太平盛世的颂扬。二百多年来,承狮人口传身授,代代相传至今。承狮当地有句民谚:“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

麒麟舞共分三个部分。开始时,在悠远的箫管乐声中,吉神、财神、魁星相继登场,将“国泰民安”、“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颂词吟诵一番。接着由10个金童玉女持云朵翩翩起舞,先后用云朵组合成“天下太平”四个大字。最后在祥云环绕之中,由金童引导麒麟出场起舞,姿态优雅,舞蹈优美,表现出高雅的气质与祥和的气象。

保平安抬“汪公”

正月十三,富堨镇丰瑞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一年一度的抬“汪公”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江、胡、张、汪姓族人参加。村民们举着书有“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彩幡,抬着汪华及夫人、五谷神的神像村内各家巡游。

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杨广无道,国家动荡,群雄竟起,兵火连连。汪华顺应民心,起兵保境安民;李唐灭隋,汪华又能“识机慕化”,主动归附,维护国家统一,最终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抬“汪公”的民俗活动。

在徽州传统文化中,舞麒麟、抬“汪公”等其实都是祈福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老百姓饱经战乱,无不渴望平安与稳定。延续至今,民俗文化已经逐渐脱离了迷信范畴,而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载体,是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发生沉淀的民族集体意识,并且在新时代展现出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承狮村党总支书记江永彬说,抬“汪公”、舞麒麟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自愿捐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敲锣打鼓,到抗旗扮相,抬神舞蹈,都体现了农村团结有序的社会关系和分工,而抬“汪公”、舞麒麟并不局限于本村本土,周边都要巡游到,推动了村与村之间的和谐往来。村民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往往借着这些民俗活动更加容易冰释前嫌。

据徽州民俗专家介绍,在徽州舞麒麟、抬“汪公”等民俗演绎过程中,体现着徽州先人爱国忠义的家国观,向往和平安定的人生观,礼仪诚信的价值观,透露出徽州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仁向善理念的坚守。

富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借鉴福建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吸引年轻人参加,不能让传统民俗文化断层,也不能墨守成规,把民俗文化变成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的厚实载体,推动本土特色的巡游文化成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平安因子,开启平安“密码”融入社会治理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团结协作、谦和礼让、勤劳质朴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力促歙事井然。(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