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予以推进 我省公安春风化雨滋润营商沃土
来源: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斐 通讯员 皖公宣 阅读量:10000 2024-02-19 22:41:20

2月18日春节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表彰了2023年度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和优秀个人,其中省公安厅、合肥市公安局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省公安厅办公室刘坤、马鞍山市公安局警令部王飞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个人。

2023年以来,省公安厅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予以推进,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为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为企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服务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10条”、长三角区域公安机关服务企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12条”、服务民宿业发展“8条”、优化改进公安机关大型活动审批服务“6条”等一系列惠企措施;连续召开三次“警企恳谈会”,与各类企业家代表面对面沟通,点对点调度了解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听取意见建议、谋划下步服务工作。

坚持精细服务  推深做实“惠企”举措

我省公安机关加大“放”的力度,审批条件“再降低”。将“保安员证核发”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至县级公安机关,实现“就近办、快速办”;推出第一批容缺受理事项清单,首批对19个审批服务事项实行“容缺办”,压缩材料31项,已“容缺”受理1.52万件;进一步放宽乡村民宿准入门槛,共为4694家乡村民宿发放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为5881家乡村民宿免费安装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在扩大“减”的范围中,群众办事的审批材料“再精简”。据了解,我省“新生儿入户”等户籍业务申报材料比2018年减少60%以上。合肥、马鞍山等地还探索开展户政高频业务“零纸质材料”全程网办,有效解决群众办事“材料多”等烦恼。对于跨部门信息,我省已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实现车辆购置税等车驾管业务材料网上核查、纸质材料“免提交”;全省推行特种行业备案制,实现备案服务“零材料”“零跑腿”。

对于群众关心的办事时限上,我省公安不断提升“办”的质效。其中,身份证、普通护照办理时限已实现3天可取证,“绿名单”企业外派人员申办出入境证件签发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保安监管事项办理由法定9个工作日压缩至3日,省以下涉企易制毒化学品服务事项1日办结。同时,加快迭代“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全省通办”等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落实“走出去”企业人员出入境“绿名单”制度,全省公安设立448个“为企服务专窗”,整合公安涉企业务,对企业一次有10人以上办证需求的提供“绿色通道”。货车限行实现“全省通办”,通过“交管12123”APP核发电子通行码30余万个。全面实现货车电子通行码“网上办”,核发电子通行码30多万个。合理设定货车禁限行范围,在企业、工业园区周边增设泊位1.1万个,推动解决“停车难”等问题。

坚持打防并举  持续强化“护企”力度

据悉,全省公安机关已包保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6567家,主动上门,量身定制防范套餐,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治安保卫措施。同时,出台《企业上市“体检”工作指引》,为企业提供风险排查、法律宣传等“定制化”服务3048次。

在违法犯罪打击中,我省公安机关严打各类涉企违法犯罪,建立落实涉企案件“防侦破追”一体工作机制,“全链条”跟进落实。特别对侵害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的重大敏感违法犯罪案件,分级分类实行“领导领办”;对企业反映的涉黑涉恶线索,快速处置、深挖彻查;对有现实违法犯罪行为的,快侦快办。

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我省强化警企联动,同互联网企业建立警企协作机制,与权利人、品牌、协会建立对接联系机制,有效解决商标类犯罪被侵权主体商标鉴定难等问题。加强与行政部门协同,先后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农资打假、院线电影版权保护等系列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战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建立易受知识产权犯罪侵害企业名录,破获案件842起,同比增长28.4%,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公安部考核中连续3年满分。

坚持规范执法 营造公平“安企”环境

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中,我省公安机关大力推进柔性执法、场景执法,出台《安徽省公安机关“说理式”执法工作指引》,制定落实《安徽省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推进柔性执法的指导意见》《安徽省公安机关场景执法指引》,努力让执法有“尺度”、有“力度”、更有“温度”。

坚持稳慎谦抑方面中,我省公安机关研究出台《全省公安经侦部门办理涉企刑事案件限时办结指导意见》,对涉企案件办理各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审慎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及财产性强制措施,有效杜绝“办理一个案件拖垮一个企业”现象。此外,我省公安机关对全省公安系统近5年来侦办的涉企经济犯罪案件开展“过筛子”式梳理,对“挂案”逐案建立台账,并开展依法清理、审慎处理工作,累计梳理排查涉企“挂案”全部清理完毕,有效帮助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推行企业涉警投诉“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受理企业涉警投诉全部按期办结,涉事企业对核查工作满意率100%。

坚持问需于企  全面畅通“联企”渠道

在做好“网上群众路线”上,省、市公安门户网站搭建皖警为企服务“一点通”,企业可提出需求;创新推行“网上警企议事群”工作机制,建立“网上警企议事群”5783个,覆盖企业项目2.1万余家,共收集解决企业意见建议6524条,开展法制宣传4.9万余次。

做实网下互动渠道上,我省公安机关在企业需求集中的开发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密集地区设立“为企服务警务室”244个,为企业提供安全防范、法制宣传、政务服务等。省、市、县三级公安系统组织召开“警企恳谈会”1427次,面对面听企声、问企需,为企业解决难点诉求1712件。创立“规上企业家和公安局长沟通直通车”,市、县公安局负责人约见走访企业家2100人次,解决问题2281件。

除了线上、线下外,我省公安做细专门互动渠道,深入推进企业家约见政法单位负责人等制度,创新建立落实四级联系服务企业“绿色通道”“规上企业家和公安局长沟通直通车”等机制,实行“企业点单、公安接单、督察跟单、办结消单”闭环式办理。在16个市局110报警服务台设立“护企110专席”,建立涉企政策知识库和多警种解答机制,24小时为企解疑释惑。升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无差别受理企业公安服务、矛盾纠纷、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办不成”“不满意”事项318件,办结率100%。

在主动服务“首位产业”中,省公安厅积极与省发改委沟通对接、征询意见,开展调查研究、问需求计,出台《全省公安系统服务保障具有国际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十条举措》,并制定贯彻落实“五要件”清单,狠抓十条举措落地落实。同时,健全常态化调度联系制度,厅领导结合工作联系点安排,带头包保联系部分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企业,各地公安机关将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作为包保重点,动态掌握、推动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斐 通讯员 皖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