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祁门检察“五微行动”绽放检察风采
来源:廖腾飞 阅读量:10000 2023-11-08 18:03:54

近年来,祁门县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世界红茶之都,美丽康养祁门”目标,充分发挥检察服务功能,坚持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通过开展“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 微奉献治理”行动,不断深化祁门生态检察保,为红茶之乡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以绽放新时代基层检察风采。

微改造提升,建好“美”家园 。微改造提升,首先在保护宜居家园的意识上下好“先手棋”。祁门县历口镇石迹村,自然生态保持十分完整,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是野生鸟类的天堂,白鹇在这里成群结队地出现,成为当地的一道美丽风景线,石迹村因此被誉为“中国白鹇之乡”。同时,该村也是祁门县检察院选派干部驻村帮扶的乡村振兴点。今年5月,该院依托本院干警驻村参与乡村振兴平台,就“进一步保护白鹇工作公益诉讼如何发挥最大化作用”进行充分调研。同时发挥检察干警驻村优势,做实做细送法进村入户工作,与群众“拉家常”,进行一对一普法宣传,将“保护鸟类实质上是保护古村落生态宜居家园”的理念慢慢融入百姓心中。如今当地百姓都意识到“白鹇是一种珍稀鸟类,白鹇在我们家乡,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经过微改造的提升,当地村民如今成了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建设宜居家园的意识在百姓心中落地生根。      

 微景区培育,绘好“蓝”景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保护区坐落在祁门、石台两县交界处。为推进该自然保护区司法保护政策落地,祁门、石台两县检察院2018年8月签订了《关于建立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检察监督协作机制的意见》协作机制,商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络会商机制、个案协助及通报机制、维护边界稳定及纠纷解决机制和宣传协作机制等五项司法协作机制,搭建跨区域生态资源安全屏障,以进一步凝聚合力,维系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推动两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自机制建立以来,有效推动了5起相关案件的高质效办理。

微创意运营,铺好“钱”景路。“兄弟合力”促发展,2022年2月,该院和石台县检察院签署了升级版跨区域检察意见,立足本土资源,点燃微创意运营,创新运营体系,优化运营机制,强化运营保障,促进了生态旅游趋势的兴起和发展。石台县仙寓山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景区内及周边村镇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村民收益十分可观。祁门县箬坑乡流源村低岭组与仙寓山景区内的汪村山连山、村连村,受景区的辐射和带动,村民们也办起了乡村生态旅游,打造沉浸化、体验化、精细化旅游休憩和居游接待系统,促进了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一个原来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小山村,现在依靠良好生态走上了致富路。

微循环发展  护好“绿”生态。祁门县域森林覆盖率高达88.64%,居安徽省首位,连续五年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名单。祁门有名,名在红茶。该院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功能作用,服务保障“世界红茶之都、美丽康养祁门”建设。通过实施“微循环”发展,让祁门红茶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今年6月,该院充分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以生态检察守护“祁门红茶”绿色发展,多次会同该县农水局等部门,前往辖区乡镇了解茶园管理,就是否存在使用禁止农药等问题,进行全县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调研,积极引导群众采用“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提高绿色防控意识,在创建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中贡献检察力量。

 微奉献治理,解好“难”心事。该院始终把“百姓事”当作“家里事”。村民汪某在一木业公司从事锅炉工工作,因劳务报酬拖欠一事与工作单位多次交涉无解,变成了他的“烦心事”。汪某来到县检察院寻求法律帮助,检察官在对其相关材料依法审查后,认为符合民事支持起诉条件,于是便决定受理并依法办理,在引导汪某向县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同时,向法院送达了本院的《支持起诉意见书》。在检察官和法官的共同努力下,汪某某与原工作单位就拖欠工资一事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烦心事”被有效化解。知家事、解家难。程某系交通肇事案的被害人,因交通肇事案,身受重伤二级,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日常护理,虽法院判决民事赔偿130余万元,由于侵权人赔偿能力有限,但程某仅收到10%的赔偿款。2023年1月,程某妻子代理向县检察院提出了国家司法救助申请。县检察院接到申请后,第一时间受理依法办理,认真审核相关材料,决定给予救助申请人国家司法救助金7万元。(廖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