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蚌埠市蚌山区搭平台、建机制、强功能、抓重点,构建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整合资源,构建解纷平台。今年初,整合乡街、社区中心综治中心,建立“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信访超市),信访、司法等部门工作力量入驻矛调中心,设立综合受理、信访接待、法律服务等平台,政法各单位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派员入驻,通过“一窗口”综合受理群众来访接谈、诉求登记、引导分流。乡街(社区中心)班子成员每天轮流坐班,对涉及多个部门解决的事项,实行联合调处,以集体会商、部门领办、信访代办、跟踪督办等形式推进解决。
立足实战,完善解纷功能。“信访超市”通过来信来访、投诉热线收集等方式,分类流转诉求,实现点单制服务。乡街政法委员牵头,每两周召开1次联席会,分析研判社会矛盾风险形势,及时进行预警,重大、复杂事项实行一案一专班制度,统筹基层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目前,常驻信访超市专兼职调解人员数共26人,公开专兼职调解人员数108人,公开法律援助人员数67人,公开心理服务人员数14人,共受理登记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360余起。
完善功能,提升解纷成效。健全区级综治中心与乡街调处中心、入驻单位之间的协调对接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乡街、村(社区)、网格三级群众诉求综合服务体系,形成矛盾纠纷处理闭环模式。打造个人工作室特色调解品牌,胜利街道“李小桦调解工作室”今年以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9月1日,一起20年前凶杀案告破,受害人家属情绪激动,多次到市、区相关部门反映民事赔偿等问题,李小桦接手后,邀请律师、当事人和部分群众,开设模拟法庭,以情感人、以法育人,经过多轮“推演”,家属、群众的情绪得以缓解,愿意等到刑事判决时合理提出附带民事诉讼。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功能的完善,积案难案的化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调处模式。(蔡永清 记者 吕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