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柏
泰山,古称岱山、岱宗,以“五岳之尊”冠压名山的历史定位,以及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等时代名片,在中国以至世界名山大川中享有盛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深秋,我第一次访泰山,从半山“中天门”起步,走著名的盘道徐登岱顶,一路观赏,初识了森罗万象的泰山独特的风景风貌。
盘道慢行
夜宿泰安古城。第二天早起,同行几人按半山徒步登顶泰山的计划,驱车出城。车行山涧,道路曲折盘旋。在明暗交映的晨光中,车到了立着古老石坊、位于黄舰岭之上的中天门。来不及观赏晨景,便踏上盘道下山岭北坡,加入到一众登山者的行列中。
泰山盘道始建年代久远。层层石阶穿行山涧、崖壑,既是登山之路,也成泰山一景。由中天门而上,临近岱顶南天门的十八盘,险峰陡崖夹峙,其间一线登山盘道陡险如天梯倒挂,是泰山著名的景观。从中天门而下走“快活三里”一段平坦之路后,盘道渐次抬升。沿途林深景幽,凉风习习;两边山崖灰白,林木青黄深黛,于萧瑟中见出风骨。过云步桥、五松亭、飞来石、望人松等路段和石坊,山谷渐窄,山势陡峭,盘道曲行。至对松亭,一行几人已是气喘吁吁,于是便在亭中停身、憩息,静观起山景。
泰山自然景色奇丽、壮阔,峰秀涧深,泉清洞幽,尤以满山古松、巨石闻名。泰山松立根悬崖石缝之中,凌绝顶、挂峭壁,舞虬枝、展绿屏,葱郁中显出苍劲。泰山现有百年以上树木3万多株,驰名的如千年汉柏、唐槐、六朝松以及五大夫松、望人松、姊妹松等名木古松,深藏历史掌故和动人传说。泰山山体多裸露悬崖峭壁,青灰色的石壁粗粝、坚韧;山瘠和沟谷散布巨石,岁月风雨使之变得浑圆、厚实。老松、古木葱郁、庄严,峭崖、巨石坚挺、凝重,松石相映,再加云烟幻化,泰山景致在雄浑中兼有明丽,在肃默中透着神奇。
离亭走入盘道,两旁奇峰峙立,脚下沟谷幽深。峰岩古松青黛,或层层叠叠,或旁逸倒挂,枝干遒劲。过升仙坊踏上十八盘,仰首而望,双崖夹道,盘道陡峻压顶。同行几人循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节律,边走边歇。但走过这段有1600多级石阶、垂直高度400多米的盘道,到达南天门时,仍是腿肌酸胀、内衣浸湿。在南天门驻足俯瞰,登山盘道如天绅飘挂,在深长的沟谷中忽隐忽现;沟谷幽深,峰崖静立,斑斓的秋之山景在眼前铺展开来:崖壁、沟壑深浓的黛绿之中,透出丛丛簇簇的红艳、金灿,那是山野中生长着的花楸、五角枫、菠萝树、野海棠还有杂木花草,次第变黄变红,散染在松柏古木的青黛之间,呈出了一幅锦绣绢织。其实,斑斓的秋色岂止在这一条盘道曲行的沟谷;此时一幅巨大无边的织锦,在崇山峻岭、深谷涧溪铺展开去。泰山的自然景色四时各异,却以秋深之时最为多彩、丰盈和热烈。
天街凭栏
过南天门东行拾级而上,迎面一尊四柱三门重檐大型石坊,题额“天街”;一条铺着麻石的街道,穿过石坊延伸开去。位于岱顶西端的这条小街,全长约一华里,在南天门到碧霞祠之间。小街北面山瘠怪石嶙峋,贴山瘠是连排紧挨的仿古建筑,多一层和二层的房舍、楼阁,开设着旅舍、商铺、饭店等;街南下临悬崖峭壁、深壑沟涧,临崖沿线筑起一道长长的石栏,作防护也便于观景。同行几人因盘道登山一路劳顿,此时又饥又渴,便找了家小饭店用餐。餐后稍事休息,双腿的沉重和酸软缓解后,再步入天街行走。
天街道宽路平。慢步这条天上的街市,凭栏四望,视野中巍巍泰山峰峦起伏,巨崖屏列,气势雄阔,云山千里。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山脉绵亘200余里,盘卧面积达420多平方公里。基础庞大,形体厚重,故有千年传扬的“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等成语和名言。泰山主峰玉皇峰又称天柱峰,雄峙岱顶之东;岱顶之下的对松山、龙泉峰、老云峰、傲徕峰等诸峰簇拥,群峰之下隐约可见远近众多的山岭、丘岗。立于岱顶,在天街环顾、俯瞰,方能体悟到泰山之雄伟高峻,其拔地而起于齐鲁大地,傲然独立;也不由得想到唐代大诗人杜甫状写泰山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短短诗行,道出了泰山的高旷气势:直刺苍穹,势压群山。
天街慢行,忽见前方有一队十几人的游客,正聚在一名导游小姐身边听着讲解。同行几人走近去,悄然听了一番。随着导游的指向,手抚天街石栏俯视下方,但见危崖壁立,怪石横出,沟谷陡伸,峰岭静立主峰腰际。陡峻的南坡紧连着山脚的泰安城,俯首之间,城景近在咫尺,似乎看得见街市、房舍。泰山主峰突兀而立,周边几座峰岭紧贴主峰;泰山极顶玉皇峰海拔高达1545米,与南麓山脚下的泰安城150米左右的海拔高程,其相对高度差1390多米。从岱顶俯看,山势陡峭险峻,道道山瘠、条条沟壑悬奔而下;若从山脚仰视,泰山拔地而起,主峰凌空高耸,直插云天。这种奇崛、陡险的景象,给人一种惊悚,一种威压,甚至是一种震慑。“泰山压顶”等成语名言,便蕴含着人们这样的心理感受吧!
岱顶徜徉
泰山之巅称为“岱顶”,包括百米天街面积约0.6平方公里。天街之东北向有丈人峰、日观峰、玉皇顶等峰岩,以及瞻鲁台、拱北石等观景胜迹;千百年来留下的宫观庙宇和摩崖石刻,也十分引人注目、驻足。同行几人走过天街,徜徉在岱顶忽上忽下的石道上,穿庙宇堂院,抚碑碣石刻,静观慢行,思接千载。
泰山因其巍峨高峻,自古被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帝王告祭、百姓崇拜的神山。走进玉皇顶上的“太清宫”(也称玉皇庙),山门、正殿、禅房、石亭等组成一个建筑群;正殿供玉皇大帝铜像,神龛匾额题“望柴遗风”,点明古代帝王曾登临此处燔柴祭天。殿前院内石栏护卫着泰山“极顶石”,东西两侧有《古登封台碑》《无字碑》等秦皇汉武遗迹。静卧在玉皇顶南坡的碧霞祠,建筑严整,古朴又显富丽。正殿内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铜像,凤冠红袍,慈颜庄重。两侧供送子娘娘、眼光奶奶铜像。碧霞祠更多的寄托了世代百姓对泰山神灵的崇拜、祈愿。泰山神威赫赫,史载自秦始皇起至清代,有数十位帝王跋山涉水到此封禅或遣官祭祀,其间筑祭坛、起行宫、建殿堂等,兴土木持续不断。随之,儒佛释道入山藏修憩迹,传经布道;芸芸众生朝拜步履相继,涓流汇聚。由此,泰山留有宫观庙宇等大量的历史古建。岱顶以玉皇庙、碧霞祠为代表,泰山南麓有皇家规制的岱庙,以及普照寺、红门宫、壶天阁等20多处古建古寺。在岱顶俯视崖畔山涧,宫观寺院墙体翘角偶现。
徜徉岱顶,在峰岩巨石间穿行,摩崖碑文、石刻随处可见。由碧霞祠而上,石道边一处大片崖壁之上,布满了历代题刻。著名的《纪泰山铭》石刻,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后,于第二年亲撰的御碑。铭文八分隶书,字字贴金,庄重典雅,为泰山石刻瑰宝。铭文左侧石壁有“置身霄汉”“壁立万仞”“云峰”及诗文等历代石刻,蔚为大观。通往极顶的石道一侧,有一块刻有“五岳独尊”四字的巨大刻石,每字50厘米左右见方,竖刻楷体,遒劲有力。右侧可见“昂首天外”四字小刻。这方巨大石刻是岱顶标志性景观,也成了泰山一张名片。几千年来,帝王将相祭天告地,儒佛释道传教济世,文人名士攀登揽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由泰安城北依山而上的盘道,串起了山南座座古建筑群、古石坊,以及峰岭涧溪间的大量碑碣石刻,构成了一条洋洋大观的文化长廊。泰山也由此成为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独特经典。